雷应国:现代合作农业的领跑者

18.08.2017  09:34

  ● 熊 灵 李德伦

  雷细佬回村种田了!消息一传开,十里八乡的人都炸了锅。雷细佬就是雷应国,由于在家里四兄妹中最小,所以大家叫他细佬。

  本来嘛,雷应国就没个“泥腿子”的样子,1981年出生的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瘦瘦的,何况还有中专文凭,看起来更像个文弱书生。

  最激烈的反对意见来自他母亲,8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目的只有一个:到镇上读书,跳出“农门”当城里人。

  1999年,中专毕业的他分配到秀市镇供销社,正好遇上供销社改制,还没上岗就下岗了。工作没了着落,他像无头苍蝇一样,几个月内不停地换行当。

  2000年,雷应国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三个哥哥姐姐也分别成家。迫于生计,他在老家开起了农资店,凭着一股子干劲和乡亲们的帮衬,头一年就赚了5万多元。眼看着生活刚有起色,农资生意却越来越难做,很多个体户进入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利润越来越少。

  刚端稳的“饭碗”又要没了,怎么办?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天,有个老主顾上门,没买什么东西就准备离开。“是我的农资卖贵了还是质量不行?”小雷拉着他聊了起来。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纪大干不动,很多田撂荒了,农资自然用得少了。”他从这句话里嗅到了机会,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到村里种田去!

  说干就干,雷应国不去想乡亲们异样的目光。为防止“后院起火”,他先做通了爱人的思想工作。但面对母亲的坚决反对,他暗下决心,要做个和父辈不一样的农民,种田要种出新样子!

  2005年下半年,他在龙山村租了210亩农田种水稻,2006年一年辛苦劳作下来,雷应国更黑更瘦了,可账算下来心里凉了一大截——亏了5000多块钱。

  亏钱了他不敢和家人说,反而更坚定了种田的想法。“农业税取消了、惠农政策越来越多,种田是能赚钱的,头一年亏本主要是管理问题。”有了经验,他放开手脚大胆干,每天起早贪黑泡在田里,“像照顾自己的崽一样照看水稻”。种田后他学会了抽烟,“要向农户学习经验嘛,递上烟,距离就没了。”说到这里,雷应国腼腆地笑了。

  2008年他承租的水田面积达186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能人,这一年他被评为“省种粮大户”和“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事业步入正轨,他却遭遇了投身农业以来最严重的危机。2008年下来半年,他收获30多万斤晚稻,由于没有仓储和烘干设备,这些谷子堆在马路上晾晒,绵延五六公里,非常壮观。看着黄澄澄的谷子,夫妻俩心里乐开了花。然而现实总爱开玩笑,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让他们措手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谷子从金黄色变成灰色再变成黑色,一步步发芽、霉烂,当年就损失十几万元。

  时隔9年,雷应国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有天下午又下起了暴雨,老婆领着请来的小工冲到雨里,边哭边抢回谷子。看着谷子被雨水冲进路边的池塘、沟渠、稻田里,雷应国这个不服输的汉子彻底懵了,呆呆地站在雨里一动不动,老婆见状忍不住破口大骂。当晚,夫妻俩大吵一架,一夜未眠。

  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这田还能继续种吗?雷应国绝望了。

  听说农业大户遭了灾,当地的农业部门领导都赶来慰问,一起给他出主意。“应国呀,传统农业的路子走不通,要转变观念,用科技种田、走现代农业之路。”这句话一下就击中了他,再说,租田的合同还有好几年,做人不能失了诚信。

  痛定思痛,雷应国决心不能再靠天吃饭、靠自己单干。2009年5月,他组织周边乡镇61户种粮大户成立了丰城市最大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丰城市秀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走合作转型、科技创新之路。2009年7月,他组织成立了丰城市唯一一家专业化机防服务队,实现机械化统防统治。从水稻育秧到收获的各个环节,他力排众议,率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了“五机”——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2014年,他租用动力伞飞机实施水稻病虫害防治。2015年,他又引进“飞蛾诱捕器”,实行物理方法灭蛾。

  观念一新天地宽。在丰城市,他第一个订购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第一个大面积推广侧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一个实行工厂化育秧、第一个使用稻谷烘焙技术……

  8月12日,记者来到丰城市秀市镇龙山村,只见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内一片忙碌景象,十几辆满载稻谷的货车正忙着过磅卸货,送粮入仓。

  “这两个新建的高标准粮仓库容量1.2万吨,加上2009年建设的3000吨粮仓,总容量达1.5万吨。”说起自家农用设备,雷应国如数家珍。

  “现在入库的是中央储备粮,县里面粮仓不够,所以租了应国的这两个新粮仓。”丰城市粮食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每天入库的粮食达400吨,这种繁忙的景象要持续到9月。

  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烘干机、无人机……合作社内的各种农机让记者大开眼界。如今,雷应国个人承租的水田达到3480多亩,成了名副其实的“种田大王”,合作社成员种植面积达18000多亩,横跨四个乡镇,拥有各种农机200台。

  规模这么大,资金哪里来?除了自筹一部分,惠农政策帮了大忙。购置农机有补贴、建育秧棚有补贴、平整土地也有补贴,当地气象部门还上门服务,给他免费安装了两个小型气象塔,电脑上实时显示方圆数公里的天气预报。

  “铁路头的米,白马寨的女。”这句当地谚语的意思是铁路镇的米品质高、口碑好。爱琢磨的雷应国依托这一特色,完善产业链,成立公司积极对接市场,生产无公害绿色富硒大米,市场价高达30元/斤。

  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之路越走越宽,他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2011年他当选为省政协委员,三农问题始终是他建言的焦点。针对农民卖粮难问题,他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完善粮食收购体制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建议》提案;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他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打造洁净、高品质的现代粮食企业》提案。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粮食局等部门多次上门和雷应国协商办理提案,推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日子富了,他开始关注公益事业,每天上下班经过的秀市镇敬老院进入了他的视野,2013年起他每年都免费给敬老院送几千斤富硒大米。第一次送米时,敬老院负责人吃了一惊:“是不是搞错了,我们可买不起这么好的米。”得知米是免费的,老人们高兴坏了。

  今年6月5日,江西省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43名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雷应国名列其中。“非常意外,既兴奋又紧张。”他说,想不到种田能种出“这么大的出息”。

  “以后还种田吗?”记者问。

  “当然种!作为现代农民,我靠种田种出了希望、种出了未来、种出了梦想,现在农业政策这么好,我想再加把劲,带领大家将幸福农民的生活进行到底!”雷应国坚定地说。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