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乡音 挽留乡俗 高安喜尝“非遗”保护甜头

13.06.2014  10:32

    5月份,高安采茶戏《玖爷和他的贾家村》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当悠扬、高亢、深沉、婉约的曲调响起,不少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高安籍观众激动不已。他们动情地说,一听到亲切、熟悉的高安采茶调,心就回到了养育了自己的故乡,思念着那块土地——高安正努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传承,用乡音羁系游子,用乡俗丰富文化,用乡愁凝聚人心。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高安,在岁月的长河中遗留下一只只璀璨的“珠贝”,截至目前,该市登记在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多项,其中高安采茶戏入选国家级“非遗”,斗牛、字门拳等8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

    文化生活丰富、娱乐活动多元的当下,高安致力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让文化遗存成为“活化石”,又注重文化遗存丰富和诠释乡村内涵的作用。高安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中的一朵奇葩,上世纪60年代,剧团曾经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他们设立舞台艺术扶持基金100万元,每两年举办一届高安采茶戏艺术节,在学校设立传承基地,将60多个经典剧目录制成VCD推广发行。曾经颇受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安道情,面临着“生存拐点”,观众有逐年减少之势,表演队伍青黄不接。为了稳定表演队伍,相关部门将“单打独斗”的民间艺人集中起来,组成道情曲艺队,免费提供排练场地、新剧目,组织演出和观看,道情艺术因此“枯木逢春”,曲艺队一年演出200多场。

    守护精神家园,留住文化根脉。该市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保护工作。作为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高安字门拳曾一枝独秀。该市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强身健体结合起来,将上湖、荷岭等4个乡镇作为字门拳保护与传承重点基地,每个乡镇都成立了字门拳队,还投入200多万元在黄沙港镇毛家村建立字门拳武馆,落成后该馆可同时容纳几百学员习武健身。该市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武术课,定期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传授,将字门拳套路简化,编入课间操。在黄沙中心小学和横港小学,记者看到,男女学生身穿统一的练功服,在场地上操练起武术健身操,一招一式像模像样。目前,该市相关部门正集中力量,对濒临灭绝的锣鼓戏、管灯舞等,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整理。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高安已喜尝花大力气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甜头。祥符镇塔前村的斗牛,是历史久远的民俗活动,激烈火爆的斗牛场面,宛如一幅风俗画。当地政府把斗牛与乡村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活动期间,各地2万多人前来观看,媒体记者就达上千人。(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卓凡、郁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