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

01.11.2015  09:34

在发展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

徐明

 

  “人文”是近几年党的文件、党报党刊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李克强总理指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抓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以人文情怀抓发展,在发展中融入和彰显更多的人文精神。

   一、发展中要坚守和塑造的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体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荀子提出了“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的“人为贵”思想。马克思从年轻时就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人文精神决定着的”。

  古今中外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核心定义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关切和维护,对人类精神文化遗存的珍视和传承,对理想人格的推崇和塑造。在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当坚守怎样的人文精神?我认为在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里,至少应该具有“人本、和谐、传承、关爱、担当”十个字,这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坚守的人文精神内涵。一是人本,即以人为本。具体到发展中,就是要求我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和谐,即不同事物的统一共存。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君子和而不同”,“”不是单一,恰恰是多元并存。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的内容就是相反相存,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相反的事物相存,就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联合国大厅里还赫然写着中国的这句古老格言。三是传承,即敬畏历史、传承历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尽量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割断历史传承的错误。四是关爱,即对民生的关爱。“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屈原曾唱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郑板桥有一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先贤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之情。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我们工作生活在群众中间,更要以满腔情怀关心弱者,尊重弱者,帮助弱者。五是担当,即敢于承担责任。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我们继承发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敢于担当,在急难险重面前做到事不避难、冲锋在前;在原则问题上做到敢抓敢管、坚持原则;在改革和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面前做到敢担责任、工作在先,不怕事、不出事。

   二、如何在发展中融入和彰显人文精神

  领导干部不仅要把人文精神内化于脑,更要外化于行,把它真正融会贯通到推动发展的实践中去,用文化视角做项目,以人文情怀抓发展,让发展成果绽放人文的光辉。

  在发展定位上,要以民为本、顺势而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办事情、做决策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吉州区在各级干部中不断强化“重视群众利益是德,善做群众工作是才”的德才标准,持续开展了“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从整治城市最脏最乱的小街小巷入手,“铺平群众出行路、点亮百姓门前灯、净化居民小环境、清理社区下水道、贯通城区排污管”,连续4年改造老旧小区270多个,10余万群众因此受益,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等多项荣誉。全区各级干部也在服务群众中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定位和人生支点。

  在项目建设上,要传承历史、用心善为。要在项目建设中增强文化的自觉性,注重珍惜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精神。对每一个项目注重传统风格的延续,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近几年,吉安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挖掘和彰显庐陵风格,庐陵文化生态公园、古后河绿廊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使整个城市充满了厚重的人文气息。

  在发展环境上,要营造氛围、和谐共为。一方面要创优企业快速成长的发展环境。尤其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为企业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一切生产要素公平有序地进入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要创优干部健康成长的干事环境。要坚持“以共同的事业鼓舞人、以健全的机制激励人、以良好的氛围影响人、以明确的导向培养人”,着力锻造一批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推动干部成就事业,在事业发展中提升干部。

  在民生事业上,要善待群众、莫以善小而不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生无小事。地方党委政府要始终围绕“让群众的收入更多、幸福指数更高、安全感更强”的目标,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教育、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的总体提升。尤其要关心弱势群体,认真落实习总书记“不让一户贫困户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的指示,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去年以来,吉州区对每户农村贫困户实施一名干部、一个产业帮带人、一万元资金“三个一”精准产业扶贫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又全面启动了城市精准扶贫工作,集中帮扶1500户城市社区贫困户,并通过点亮“微心愿”活动,让全体党员加入到扶贫济困行列中来,有效凝聚了基层正能量。

  在破解难题上,要勇于担当、尽责有为。“为官避事平生耻”。领导干部要担当,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立身之本。这也要求领导干部面对难题,要把自己作为最后一道关口,对组织负责、对班子负责、为领导分忧、为下属解难;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把自己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不能有半点回避和退缩,必须敢于面对、勇于担当。吉州区连续4年开展春季攻坚行动,把重点难点问题拎出来,将各级干部摆进去,有效破解了一批发展难题。今年以来,在全区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整治活动,对照责任清单抓工作落实,做到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督促问效跟进到哪里、纪律规矩挺进到哪里,推动各级干部勇于担当、尽责有为。

   三、领导干部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发展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关键是要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人文素养。

  要拓展视觉的开放度。领导干部有开阔的眼界,才能做到开放而不自闭、包容而不自我、创新而不自固。近几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党政代表团到安徽、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学习交流,赴台湾、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和国家开展经贸活动,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推介江西,在海内外唱响了江西好声音,为江西绿色崛起营造了对外开放的良好氛围。

  要拆除听觉的隔音墙。领导干部谋事干事要接地气,心中把百姓放在最高位置,脚下与群众保持最近距离,手中为群众谋求最大福祉。要多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切忌谋事在办公室“空想”,干事在机关内“空转”。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严的标准,实的举措,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真真切切倾听群众呼声,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要净化感觉的兴奋区。要把好兴趣关,兴趣爱好要有所取舍、有所约束,言行要符合领导干部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党纪法规,带头执行“八项规定”;要把好亲友关,既要善待亲友,又要守住底线,特别是在涉及公共权力和利益的问题上,决不能凭借公共权力优亲厚友;要把好名利关,对名利要求之有度,不为名利所累。尤其在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上,无论进退,皆应健康思维,阳光心态,感恩组织。要始终珍惜干事平台,珍惜共事情谊、珍惜自身形象,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这是为人做官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一种情怀,更是领导干部人文素养的一种彰显和升华。

  (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