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精心谋划、用情感化、同心协作

22.05.2020  20:10

为了全面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促使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有效康复,融入社区生活,回归社会主流,2018年以来,万载县残联依托北门社区现有的场所和设施,建立了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心,为30名万载籍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了康复试点工作。通过两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做法是:精心谋划、用情感化、同心协作,积极推进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工作。

(一)精心谋划,为项目实施打基础

在社区首次开展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康复项目,对于残联和社区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尝试。我们认为:唯有用心去谋划,才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选定对象、制定方案、协议签订的每一环都很关键。首先,选定好康复对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社区实施精神障碍患者康复项目,需要慎之又慎。为防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意外,选定对象的条件必须是目前处于稳定期的万载县户籍精神障碍患者,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的精神残疾人,身体没有传染病或重大躯体疾病,愿意接受社区康复服务,有自我照顾能力,能够与人相处,监护人或近亲属同意接受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并能配合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社区康复活动的人员。先由康乐街道残联在系统中提出初步名单,交由参与项目实施的精神科医生进行筛选,尽量做到“两不”:不拘泥于本社区居住的对象,不接纳狂躁型的精神障碍患者。其次,制定好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就是项目实施的指南,方案中要明确好三方责任,即残联的指导和监督责任,北门社区项目实施的直接责任,精神病院医生对患者的监管与疏导责任。明确项目实施的内容,如:工疗、娱疗、农疗、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需要进行量化,购买服务,康复项目的形式与内容,需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来确定。再次,多方签订协议。即:县残联与北门社区签订一个协议,北门社区与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签订一个协议,北门社区与精神科医生签订一个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明确服务内容、明确经费使用与拨付等。

(二)用情感化,为患者康复想实招

农疗活动让精神患者提高动手能力。 让精神障碍患者走进农疗基地,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手段之一,可为患者回归社会提供帮助。2018年,我们先后组织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到三兴镇、马步乡、康乐街道等地开展了摘蔬菜、摘花生、挖红薯、摘西瓜等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劳动中获取快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兴致盎然的30名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在家属的陪同和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三兴镇农疗康复基地采摘花生。走进基地,少有出门的患者脸上一个个荡漾着开心的笑意。为鼓励大家都动手,我们提议:自己采摘的花生都可以带回去。大家看到一大片的花生地,更是欢呼雀跃,摩拳擦掌。很快,患者及其家属都收获了一篮的花生。当他们提着自己亲手采摘的花生,心里甭提有多美。患者监护人李大姐高兴地对工作人员说,女儿自患病以来,活动范围很小,常常自我封闭,能参加这样走进大自然,接触社会,与大家一起劳动,对女儿的康复很有帮助。

工疗活动让患者提高工作的基本能力。 让精神障碍患者走进工疗基地,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手段之一,可为患者回归家庭提供帮助。2018年,我们组织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先后到康乐街道、马步乡等工疗地开展了制作圣诞礼品、穿珍珠项链等工疗活动,让大家在实践操作中找到自信。圣诞节前夕,我们组织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到本县的爱心制衣厂进行工疗活动,观摩和体验做手工产品,按个人特征到不同的工序上进行实践,实践活动开始了,有的在尝试着踩电动缝纫机,有的在折叠圣诞老人的红帽子,有的在整理成品分类计数……期间,为调动精神病患者劳动的积极性,制衣厂负责人还为每人发放了50元用工费。这次工疗活动,让精神障碍患者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又获得了一定的报酬,提高了他们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医生随访家属时,家属们谈到说:社区康复工疗活动可以有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改变他们消极懒惰的病态,有的在家中都能自觉做点家务了。

娱疗活动让患者感到身心愉悦 。让精神障碍患者参与文艺娱乐活动,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手段之一,可为患者增强自信提供帮助。为了让精神病患者多点快乐,少点忧愁,我们先后开展了趣味体育运动会、“红歌”比赛、做水饺、烹饪比赛等。如2019年 “七一”前夕,我们组织开展了“套圈”、“托乒乓球”、“垃圾分类”、“唱红歌”四项比赛。竞赛活动中,患者踊跃报名参与,比赛中既赛出了水平,又展现了风采,有的上台表演,找回了自信,博得了掌声。有的参加套圈、球拍托乒乓球、垃圾分类项目,在比赛中表现得特别认真,沉稳,期间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当选手赢得胜利并获得到奖品的那一刻,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娱疗活动让患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又帮助他们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其中一位患者家属说:“我今天第一次看到我女儿唱歌,没想到她还有那样的天赋,你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太好了……”

(三)同心协作,为项目推进助合力

强化领导,加强组织管理。 项目启动初,成立了北门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残联理事长任组长,分管康复副理事长和社区书记任副组长,康复股长和街道专职委员、社区残协主席为成员,特聘2名精神专科医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残联康复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它成员具体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

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方案和细则,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做好政策、场地、人员、经费等各项保障工作。组长全面负责项目统筹管理,副组长负责残联与社区、医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工作,落实项目管理资金;社区书记负责落实农疗、工疗、娱疗场地,督促相关人员组织实施康复项目。社区工作人员等负责患者的农疗、工疗、娱疗和日间照料具体工作。县残联康复股长和街道专职委员负责转介转诊、免费发药和资料建档与保管;2名精神专科医师负责患者在项目实施期间医疗服务;社区负责财务支出及后勤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配合,促进项目实施。 一是强化项目的协作与监管。对于每一次的农疗、工疗及娱疗活动,县残联工作人员全程参与组织、协调、实施。对项目经费的使用加强监管。明确项目经费只能用于康复中心购置康复训练设施、购买办公用品、电教设备以及开展工疗、娱疗、农疗、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以及转介转诊服务等社区康复服务费用。并完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做到票据填写规范、帐目清楚,做到专款专用,自觉接受残联和财政的监督检查。二是积极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先后开展了“关注心理康复 享受美好人生”、“如何做好精神患者的心理疏导”等知识讲座。特聘精神科医生围绕主题,讲解了心理健康及患者的院外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等知识,让监护人明确在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如何担当好监管和指导角色,为促成精神残疾人早日融入社会大家庭提供了指南。每次农疗、工疗、娱疗活动,医生都全程参与,并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解心结,调动他们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活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项目的实施,患者家属配合与支持很重要,在活动中,一方面让患者家属真正感受到项目开展的意义,一方面又为其家属更好地引导患者康复起到指导作用。

项目开展至今,每年为患者免费提供800--1200元不等的药费,心理咨询6次,医生到家随访6次,知识讲座2次,全年不少于5 次集中康复活动(农疗和工疗、娱疗、日常生活技能培训等),项目实施受到了患者家属的一致认同。但我们认为,此类康复项目只能满足小范围精神残疾人的参与,要推广好的作法,扩面提质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议将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切实完善精神障碍患者从医院——社区康复——回归社会的整个服务链条,努力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获得康复帮助,让他们的明天更美好、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