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有了新的海拔

17.10.2017  17:01

这五年,全省防汛防旱减灾能力稳步提升。先后战胜了2013年大范围的严重伏秋旱,成功抗击了2014年德安县超历史特大洪水、2015年梅川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2016、2017年长江鄱阳湖大洪水,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五年来年均损失率0.43%,低于“十一五”年均损失率1.28%、汛情平稳的“十二五”年均损失率0.55%,全省年均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九江长江大堤

理念创新“”保障

防灾减灾理念创新再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发展理念。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五个确保”的防汛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思想诉求:在对待人与水关系时,辩证把握“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强调给洪水以出路;在防汛抗洪中,只要水库、堤防等出现重大险情,转移人员先于其它;在应对洪水时,注重洪水资源化利用,在充分减轻洪水灾害损失的同时,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增加工程蓄水,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山洪防御上,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坚持工程抗灾的同时,加快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提高了山洪灾害防御的针对性;2016年长江鄱阳湖大水过后,省水利厅积极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可以年年防汛抗洪、不能年年抢险救灾”的新要求。

规章预案方案体系再提案。 先后组织编制完善审定《江西省防御特大洪水预案》《江西省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江西省抗旱预案》和《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响应工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预案。同时,每年根据水工程状况重新编制《全省重点水工程度汛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方案》和《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方案》。防汛抗旱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综合提升“”效益

防灾减灾能力巩固再提质。 在已建成各类水库、圩堤、蓄滞洪工程、泵站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16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防汛能力提升工程总体方案(2016-2018年)》,明确用三年时间,投资104亿元。实施“两千、两万、两治理、两提升”八大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综合体系;2017年,针对防汛抗洪中的薄弱环节,又积极谋划万亩以上圩堤达标建设,争取2020年底前,全省万亩以上圩堤达到规划防洪标准,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完善适应现阶段的平退圩堤分红补偿机制,探索出台农业保险等政策,建立防洪灾害损失保险体系等,确保平退圩堤正常分洪运用,保障社会稳定。

综合统筹联动机制再提效。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履行指挥调度和组织协调职能,各成员单位按照任务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防汛抗旱指挥组织体系。2017年,省防总强化工作统筹调度,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定期会商”“应急工作组早晚例会”“成员单位联络员每天例会”“信息统一报送”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这种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体制,保证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序进行。


康山大堤填塘压浸

应急管理“”风险

应急队伍保障能力再提档。 小型水库和堤防安全管理队伍继续得到充实,每座小型水库配备1~2名安全管理员,小型堤防每公里堤防至少配备1名安全管理员;组建了7支省、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和11个设区市、17个中心县应急救援队,并依托武警水电二总队建立了1支应急抢险队,负责承担重大工程险情的抢险任务,依托省武警总队、省武警消防总队和省陆军预备役师组建了3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承担较大工程险情的抢险和救援任务;国家投入1.88亿元支持我省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至2013年94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和1598支乡镇抗旱服务队建成,县级抗旱服务队基本落实了机构、人员、编制、仓库、维养经费等,在应对旱灾发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省防办将险情、灾情等防汛信息报送和洪涝灾情统计工作延伸到乡镇,确保统计数据更及时、准确。


应急演练

防汛应急通讯系统再提力。 目前,已建成覆盖鄱阳湖区重点圩堤、九江长江大堤、蓄滞洪区的超短波防汛应急通讯系统,为防汛抢险提供应急保障。已建成中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在省防汛指挥大楼设置卫星地面站,配置通讯指挥车,实现了应急情况下抢险救灾现场与指挥中心的数据、语音、视频的传输,提高了我省防汛抢险、调度指挥能力。


内涝积水抢排

科技支撑“”短板

指挥决策保障水平再提高。 基本建成省、市、县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接收处理、汛情监视、水情信息服务、气象产品应用、山洪灾害预警响应、防汛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指挥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我省又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基础上,探索小流域智慧防汛系统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防汛抗旱科技信息化水平。水雨墒情监测系统方面,通过水情分中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等项目建设进行了完善;防汛通信计算机网络平台方面通过租用电信公网光纤电路和省政务外网,建成了全省防汛计算机广域网,上连国家防总,下连11个设区市防办、4个省防汛技术支持单位、省水文局和9个市水文局、13个赣州水保局、97个县级防办及37座大中型水库、18座重点圩堤工程管理单位,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合一”;异地视频会商系统方面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视频会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天候实时采集现场图像信息,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

山洪灾害预警防御再提速。 目前,全省已建成山洪自动雨量站2064个、自动水位站411个,简易雨量报警器9805个、简易水位站158个、无线预警广播主站3799个,分站23621个、手摇报警器10682个、锣44960套。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突出群众主动避灾意识与自救能力宣传,基本构建了山洪灾害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近年来,面对严重的山洪灾害,各地充分利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当发生强降雨并达到临界雨量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按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县干部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联户防范责任制和防御明白卡要求,坚决落实提前转移人员制度,组织力量提前将危险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五年来,我省发生早汛、冬汛、干旱,短时强降雨、五河干流、台风及长江、鄱阳湖均出现过大洪水,抗洪抢险过程中始终做到:

生命至上的责任使命得以坚持。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旦出现险情等突发紧急状况时,要想方设法转移受威胁群众,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底线。2017年,建立并始终坚持根据预测预报情况做好提前准备转移工作机制,依据气象未来24小时和逐6小时降雨落区预报,综合考虑降雨及土壤饱和程度等因素,要求可能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县(市、区)提前通知危险区群众做好转移准备,接到指令后立即转移。其中,全省各地利用24日半天时间,将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老、危、旧房生活区,旅游景区等区域共21.78万人在天黑之前全部转移到位,并且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仅防范地质灾害转移5940人,就成功避险10起,避免伤亡80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共转移群众56.53万人,其中,地质灾害转移7351户2.74万人,避险18起38户158人;山洪灾害预警转移38.46万人,避免伤亡影响人口1.29万人。

以防为主的减灾理念得以体现。 在降雨防御中,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使命担当落实到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巡查值守、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等各个环节。在会商研判上,做到了加密滚动预测预报,雨情水情预报精准度高;在风险防控上,围绕着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小水库小山塘、水上船只、城镇内涝等防御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排查治理和严密巡查防守;在水库调度上,精细计算、科学调度,提前预泄,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拦洪、削峰、错峰作用;在山洪地质灾害和城镇内涝等方面,及时将预警、转移信息通知到点、到户、到人,确保了人员安全。2017年,我省从探索建立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增强水库调度科学性;利用模块化方式编制修订防汛应急预案,增强防汛指挥调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继续践行以防为主的减灾理念,提升科学防汛效益。


万安水库科学调度

团结合作的抗洪力量得以凝聚。 防汛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防汛应急响应启动及时,派出工作组进行防汛指导。近些年,省防总根据响应规程,抽调了有关成员单位,组建了宣传报道、水雨情信息、专家技术和综合协调等工作组进行联合办公,派出工作组、专家组、督导组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财政、宣传、国土、民政、交通、气象、水文、新闻和解放军武警等部门和单位根据职责全力投入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形成了上下联通、左右联动,步调一致、高效运转的防汛工作格局,凝聚了“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防汛抗洪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