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青山看不厌 保水保土富四方

13.12.2018  15:31


兴国县崩岗治理让荒山披绿

兴国县鼎龙乡杨村崩岗治理示范点

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综合治理

深秋季节,层林浸染的绚丽秋景映衬着人们丰收的喜悦,一幅幅美如画卷的收获场景让人目不暇接。在江西省赣州市的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金灿灿的赣南脐橙挂满枝头。记者驱车进入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群山叠翠,近看绿树成荫,拂面而过的清风夹着桂花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眼前这浓郁的绿色世界,就是20年前被外国水保专家说成的“江南沙漠”。

兴国县,这是一方红色浸染的土地, 苏区 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将军县美名让她名扬全国;这是一块文明传承的家园,兴国山歌、堪舆文化、客家美食令人意蕴悠长;这是一片水土保持的模范,在创造把“江南沙漠”变成茵茵绿洲的兴国经验后,又在崩岗治理的新课题中潜心探索,把一处处“大地伤疤”修整为美丽家园。

红色故土”之誉,带给兴国县很多荣耀。但在生产生活上,兴国人却因脚下这片红色土壤吃了不少苦头。这种地质结构很特别,说它是石,又不坚硬,说它是土,又挖不动。再加上曾经受战争以及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活动影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不少“崩岗”现象。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9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近60%,占山地面积超过八成,山地植被覆盖率不到三成。水土流失一度成为兴国人的心头大患。

江南沙漠成茵茵绿洲

记者来到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站在山冈上眺望,风景已是迥然不同。这里已经成为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群山环绕的塘背小流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聚宝盆”,周边种满脐橙、枫树、桂花树等,整个示范园全部由游步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观光风景区。

兴国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文章,让荒漠披上绿装,又岂止是一个塘背小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8.3%,土壤侵蚀量减少40.8%,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有效治理度达100%,林草覆盖率由28.8%上升到82%。2013年2月被水利部命名为江南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成为江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打造鄱阳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的精彩示范。

优良生态产绿色经济

屋后青山,房前绿水,绿树成荫,脐橙飘香……在兴国县龙口镇农村,如此生态美景随处可见。清洁乡村,畅通文明,一幅幅清洁、生态、宜居、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展现在龙口大地。

位于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的金桥农庄,是集生态养殖、绿色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休闲生态农业综合体,为龙口生态经济发展展现了一个新的样本。金桥农庄“庄主”夫人万秀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开发80余亩的农庄是他们夫妇默默耕耘16年的 “快乐天堂”。“我们包山植树,既保护水土又做绿色产业。我这里现在春摘杨梅、夏采桃子、秋冬剪脐橙,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万秀娟告诉记者,去年仅脐橙就收到了16万斤,今年预计可以多收获2至3万斤,按市价每斤3元算,效益非常可观。

谈到金桥农庄的艰辛发展史,万秀娟表示特别感谢当地水保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治理了水土流失,保持稳固了土壤,是农庄果树的天然屏障;园区的绿化美化了农庄环境,使得人气蒸蒸日上;示范园建设完善了农庄交通要道,原本坑洼的泥路变成了坚实的水泥路。

据了解,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作为园区治理大户,万秀娟夫妇以农庄为引子做强做大水保绿色产业,种植出来的产品产量高、品质好、绿色无污染,大受市民欢迎,整个农庄形成了养殖、种植、餐饮、观光、休闲旅游的良性循环经济体。

农庄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而且示范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项目用地是从农民手里租赁来的,每年的土地租金确保了当地村民的收益。同时,农民变工人,就近来打工,农庄为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现实。

金桥农庄的开发实现了“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使荒山增绿、荒地改良,以往闲置的资产变成了“赚钱机器”,使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呈现出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

保持水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离开富坑村时,万秀娟握着记者的手这样说。

崩岗治理绘美丽家园

尽管长期治理得到根本改善,但兴国县局部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崩岗地依然存在。经调查统计,该县有大小不一、类型各异崩岗5100余处,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300.6公顷。兴国县积极争取并启动实施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分布在全县25个乡镇,累计治理崩岗2003处,项目总投资2.69亿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11220.88万元。

在崩岗综合治理中,兴国县注重科研,组建了崩岗治理课题研究专家组,从崩岗治理各个环节设立研究课题,全方位开展技术研究,力争从传统的崩岗治理技术经验中取得新的突破。同时,兴国县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与高校合作新模式,与湖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等深入合作,聘请了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为崩岗治理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与南昌工程学院合作成立“崩岗综合治理研究中心”,让研究成果先行先试转化成生产力。

崩岗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环境,美化了家园,也给了我们发展产业的机会和条件。国家能花这么大的力度来治理崩岗,让我们对产业致富、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兴国县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小云说。

走进鼎龙乡杨村,一片片治理过的崩岗区斜坡上长满了绿草,坡底开挖出坎下沟用于蓄水,曾经的“大地伤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家园。

在杰村乡含田村、鼎龙乡杨村村、永丰乡凌源村等集中连片的崩岗区,兴国县积极打造崩岗治理综合示范点,探索出浆砌石挡土墙+干砌石谷坊+水土保持林+适当经济果木林开发、适度水平梯田整治开发种植经果林+规模种植水土保持林、示范性布设各种措施展示崩岗治理技术路线和科技水平等不同的技术路线,山水林田湖同步治理,让山林更美,让群众更富。

从曾经的江南沙漠变成茵茵绿洲,兴国县用了三十多年;把大地伤疤变成美丽家园,兴国县仅用时一年多。崩岗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兴国县栽种水保林627公顷、经果林48.7公顷,减少流失面积1300公顷,有效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南方崩岗的治理开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