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谷隧道今日通车3分钟可穿越赣江

07.07.2017  19:33

主线全长2650米,按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

隧道建设创造了12项世界之最或国内首创

  经过3年多紧张施工,我国内河最大的沉管隧道——南昌红谷隧道今日正式通车。主线全长2650米、双向六车道的红谷隧道,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通车后将大幅提升南昌赣江两岸路网交通便利度。

  红谷隧道下穿的赣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隧道临近南昌滕王阁风景名胜区,其中过赣江沉管段长1329米,项目总投资为42.27亿元。据测算,驱车进入隧道,最快3分钟穿越赣江到达对岸。

   喜大普奔: 红谷隧道今日正式开放通行

  穿越赣江的红谷隧道,连接赣江西岸红谷滩新区与赣江东岸老城区,位于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之间,距离上游南昌大桥约1.4公里,距离下游八一大桥约2.3公里,距离下游地铁1号线约0.3公里。

  红谷隧道起点位于丰和中大道与怡园路交叉口东侧,路线自西向东沿怡园路下方布设,下穿红谷中大道、赣江中大道,并以直线形式穿越赣江,在赣江东岸以地下互通立交形式分别接沿江中大道、中山西路、朝阳洲中路。隧道主线全长约2650米,按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

  市政公用集团红谷隧道项目副经理万超告诉记者,红谷隧道2014年1月开工建设,工程分为东西两岸岸上明挖工程、围堰与接线明挖工程、异地干坞开挖与沉管预制工程、8.65公里浮运航道开挖与沉管浮运工程、江中基槽水下开挖与炸礁工程,以及过江段沉管沉放与回填工程。2016年11月,隧道全线贯通,今天,隧道开放通行。

  据介绍,红谷隧道过江段由12节、单节约115米的管段组成,单节管段的长度与沉管隧道的总长度在国内内河均属于领先地位,建设规模仅次于在伶仃洋修建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红谷隧道采用沉管法修建,与修建跨江大桥相比,可以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避免对赣江两岸旅游观光带的破坏,尤其是减少对赣江东岸滕王阁景区的“压迫”,有效保护了滕王阁原始风貌。同时,与盾构法建隧道相比,减少了对城市核心地段建筑物的拆迁及改移,有效节约了建设用地,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

   攻坚克难: 创造12项世界之最或国内首创

  作为国内江河中游首座且长度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双向六车道过江沉管隧道,红谷隧道自开工起就备受关注。

  从2015年6月23日首节沉管的“赣江初吻”,到2016年8月31日最后一节沉管精确对接,红谷隧道的建设者们克服了江河中游的水流速度大、汛期与枯水期水位落差大等江上作业的难点,完成了12节巨型沉管浮运安装施工,创造了“江河中游修建沉管隧道”的工程奇迹。

  红谷隧道建设以来,建设者们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创造了12项世界之最或国内首创:世界第一大充砂长管袋围堰、亚洲最大异地双子干坞、国内首次在江河中游修建沉管隧道、国内江河最长沉管隧道、国内最大的水下立交互通系统、国内首个水下疏散中心、国内首次管节拖航穿越小净距既有运营桥梁、国内首次采用拖轮绑拖的管节拖航技术、围堰端头急流回漩区拖航结合系锚的管节调头技术、国内首次超大模板台车无拆卸转场技术、国内首创沉管与岸线水陆相接端头基坑围护桩干割技术、国内首创塑性混凝土素桩旋挖钻孔咬合桩技术。

  红谷隧道创造了在江河中游修建沉管隧道的先例,克服了多重风险。“红谷隧道的施工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江河中游沉管隧道建设经验,有力推进了沉管技术的发展。”中铁隧道集团红谷隧道项目部负责人说。

  “沉管隧道冠红谷,水下立交创新巧;和谐环境穿赣江,建设人们真英豪。”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给予了红谷隧道建设很高的评价。

  2015年,红谷隧道内河高水差复合地层长大沉管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中间成果评审“院士行”活动举行。红谷隧道设计、施工中,双干坞交错平行预制管段、管段长距离浮运、两岸大型围堰、东岸地下互通立交等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点赞”,他们认为红谷隧道的建设为我国在内河修建类似工程提供了先例和典范。

   红谷隧道可保证百年不漏水

  项目负责人揭秘隧道各种“高大上”细节

  遇到暴雨,水量超过设计标准,排水泵由液限仪自动开启;发生火灾,感应装置会自动识别,自动启动声光报警,并启动水喷淋系统;遇到事故,市民可进入疏散通道,并通过水下疏散大厅直通地面安全点……近日,红谷隧道项目负责人“揭秘”了隧道各种“高大上”的细节。

   A

  隧道怎么保安全?

  2.5万吨沉管对接,偏差不超3.5厘米

  红谷隧道主线全长约2650米,其中过江段长1329米。隧道的过江段采用沉管法施工,这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沉管法施工顺序是先在干坞中用钢筋混凝土制作隧道管段;在坞内放水,使隧道管段浮在水中,再托运到隧址位置;定位后,向管段内水箱加载,使其下沉至预先挖好的水底沟槽内;管段逐节沉放,并用水力压接法将相邻管段连接;拆除封墙,使各节管段连通成为整体的隧道;最后在沉管顶部和外侧用块石覆盖,以保安全。

  这一节节管段在水下对接是否有很大的难度,是否安全?“沉管施工法在国内比较成熟,从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水下连接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而被普遍采用,现已成为水底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之一。”中铁隧道集团红谷隧道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沉管管段的对接都是在水下完成的,需要将重达2.5万吨的庞然大物在江底合在一起,两边横向偏差、纵向偏差、轴线偏差要控制在3.5厘米之内,必须依靠分析仪和测量仪去精准分析,在沉管上安装好GPS定位,再慢慢对接上。

   B

  隧道怎么防渗漏?

  多层“防水衣”保隧道百年不漏

  红谷隧道建在赣江水下,会不会漏水?怎么防水呢?

  “隧道建设引进、应用国际一流的防水技术和材料。”红谷隧道项目副经理万超介绍,沉管隧道防水有两种,一种是管段柔性接头防水,第二种是管段混凝土结构防水。接头防水采用荷兰GINA止水带与OMEGA止水带双道防水,在水的压差下完成对接,随水的压力增大而加大压缩量。管段结构采用抗渗混凝土,结构本身具有抗渗功能。为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漏水,在预制过程中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分段浇筑,使管段穿上“雨衣”。

  “红谷隧道的防水工作是两道以上防水,且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是安全可靠的。”万超说,红谷隧道抗震烈度为7级,不怕遭遇船只“触礁”或抛锚等状况。

   C

  隧道怎么防积水?

  水量超过设计标准自动开启排水泵

  若是连降暴雨,会不会导致隧道积水?

  为了防止红谷隧道积水,进出隧道口设置有横截沟。“每个匝道都设置了横截沟,可将洞外汇入隧道内的水引排至洞口排水泵房。”工作人员介绍,隧道内部增设了泵房,排水泵由液限仪自动开启,排水泵均为多套布设,可保障及时排水。如果水量超过设计标准,将启动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启用多台排水泵,确保隧道内的应急抽排水。

  据介绍,整个主线隧道呈“W”形,在“W”的两个低洼处均设置有污水泵房,可实现全隧道的积水集中排放。

   D

  隧道怎么防火?

  自动识别火灾并启动喷淋系统

  汽车在隧道内发生事故燃烧,怎么处置?据介绍,为应对隧道内火灾事故,隧道内设置有消防水喷雾系统、消防水泵、气体灭火设备、通风系统、自动及手动报警系统、紧急电话及对应的智能消防感应系统、监测系统。

  隧道内若发生火灾,消防感应装置(光纤光栅探测器)会自动识别,启动水喷淋系统,并自动启动声光报警,尽可能控制火情,等待消防人员救援。隧道内每隔40米设置有手动报警装置,市民也可就近触发报警,并根据疏散指示标识、广播系统指引等,实现疏散逃生。隧道内还配置了气体灭火及消防水泵,灭火人员可就近取得消防设备进行灭火。

  隧道主体采用消防设计,隧道铺设有防火板、搪瓷钢板,能有效保证隧道主体结构的安全。同时,隧道各洞口均配置有多组水泵接合器,可让消防车辆就近取得水源补充。在隧道进口配备有智能栏杆,出现紧急情况可临时封闭隧道口,阻拦车辆继续进入。

   E

  隧道怎么逃生?

  水下疏散大厅直通地面安全点

  很多市民关心,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等突发状况时,可以怎么逃生?

  “市民大可放心,红谷隧道设置了完善的疏散系统。”万超介绍,为了防止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造成的隧道拥堵,红谷隧道建设了全国首个水下疏散中心,可及时引导和分流车辆。

  “如果隧道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市民可以通过隧道内的横向疏散通道去往旁边的管段。”据介绍,隧道主线间隔200米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及防火门,可实现隧道左右幅、隧道纵向的紧急疏散。

  如何逃生至地面?东岸水下立交设置了水下疏散大厅,面积403平方米,可容纳250人。隧道内发生事故,市民可由水下疏散大厅快速逃生至地面,东岸较长的匝道中部也设置了就近的匝道互通疏散通道。(记者 吴跃强 曾艳 聂俊鹏 魏勇剑)

红谷隧道开通首个工作日,跨江交通削峰明显
今天(10)是红谷隧道开通后首个工作日。江西新闻广播
今起4条公交线走红谷隧道
包括新开的256路、258路,中国南昌
红谷隧道明日正式通车
  被誉为“江西第一座跨江隧道”的红谷隧道将于明日中国南昌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