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先生坡:冥冥之中,感到有玄机暗藏其中

24.03.2014  14:11

5年间,曾两到昆明。第一次,只在昆明待了一天,留下印象的,是在滇池边用导游买好的面包屑,喂滇池上空的红嘴鸥。我高举着手里的面包屑,一大群红嘴鸥兴高采烈地朝我扑过来,仿佛礼花一样将我团团围住,在我的肩膀上、头顶上傲然站立,还有的在我眼前盘旋,留下了我在滇池边欢笑的照片,后来在很长时间里,每当我翻看照片时,我认为我来过昆明了。如今想来,我就像幼稚的孩童一样。那种亲近红嘴海鸥的姿态,与成千上万来到昆明的外地人一样,似乎被同一个蹩脚摄影师所摆拍;相信我也会和成千上万的游客一样,拥有对昆明的相同记忆和一样的认知。如此轰轰烈烈的可笑,以至于现在讲出来,还能觉出满脸的羞红。

这一次,却不同。

我在北方最热的“三伏天”来到了昆明,并且住了四五天,不是以游客的身份,因了一个文学缘由而来,其意义与第一次明显不同;更主要的是,会议过后,我独自留了下来,便有了充足的时间和闲适的心情。

我住在翠湖边上的一家安静的宾馆。这里很静,所有的房客都很少出声;在那几天里,我总以为是在自己家里。我没有任何旅游规划,甚至连想要去哪里都没有想过——真的没有想过——我变成了一个混沌的人,或是一个久居昆明的无所事事的居民。我猜想,先生坡……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向我偷偷地靠近,安静地埋伏在我的身边,伺机出现了。

我住的地方,离碧绿的翠湖还隔着一条路,路是一个下坡,周边都是民居。有许多狭窄的小巷,如血管一样,与翠湖相连,蜿蜒通过小巷,可以直抵潮湿、温柔的翠湖。那天早上起来后,我穿过对着宾馆的一条小巷,向翠湖边走去。因是下坡路,身子不由自主地蹦跳起来,像是一根弹奏的琴弦。

独在昆明的这几天里,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安静,即使是在许多人跳舞的翠湖公园里,音乐声也是很低的,没有人大声吵嚷。我看见湖边长椅上有两位说话的老人,显然耳朵都有些聋,但他们也没有大声说话,而是这个人的嘴巴努力地凑近那个人的耳朵,那神态像是两个神秘莫测的高人。就连路边上卖报纸的,也没有大声吆喝的,买者和卖者交钱、递报,说两句话,和颜悦色的样子,仿佛素质很高的知识者在谈论艺术和修养的问题。

夜幕降临,我在昆明开始度过第一个“自己的夜”。就在那天夜里,昆明的一条小巷进入我的世界中——先生坡。那天晚上我在翠湖边独自喝茶,喝到很晚,随后一个人走到翠湖边上,手扶石栏,看夜晚里深绿色的湖水,后来又看高远的夜空。我看见了天上的白云,它们像棉絮一样在夜空中翻滚着。在北方的晚上,甚至就是在南方的夜里,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夜晚的天空上会有如此清晰的白云,就像在白天里看到的一样。相信只有昆明,才有这样特别的天象。

看见夜空上的白云,这只是一个衬托。就在那天晚上,可能是因为有奇异的天象作为依托,我在回宾馆的路上,发现了先生坡。那字迹清楚的蓝底白字的路牌,为什么白天看不见,夜晚却能一下子看得清楚?冥冥之中,我感到有什么玄机暗藏其中。先生坡,似乎在暗示我什么。

先生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点声音。特别安静,你会以为这是一条昏睡的小巷。永远不醒的小巷。在小巷靠近翠湖的那边,石灰墙上本是写着关于这条小巷的说明,但不知为什么,却被什么人用白灰给覆盖住了。但是夜晚,借着昏黄的灯光,还是能看清一二,这条小巷,很有些来头。

在抗日期间,因为西南联大的缘故,许多内地的文艺家云集昆明,包括许多作家、诗人和名教授,有的就曾在这条小巷里住过。这令我非常激动,也令我有了许多的遐想。

李公朴、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钱锺书、沈从文、李广田、金岳霖可能晚上就走过这条小巷。他们也许刚刚写完文章,或是读完一本书,他们在谈论着抗日的战场,谈论着国家的命运和人生苍茫。有时可能也喝过了酒,大概是为了一场战役的胜利,或是在一个集会上发表了动人的演讲。随后他们便开始探讨着文学,谈论着昨天发生的故事,还有某一篇文章中精彩的文字和段落。

我站在狭窄的小巷中,想着“先生坡”这个名字,一个多好的名字呀。平淡中透着高雅,透着散淡,弥漫着浓重的书生气。“先生坡”,尽管它写在墙壁上,却分明又是写在天空中。

独在昆明的那几天,我每天夜里都去穿行先生坡,在那里缓慢地行走。尽管这里没有昆明的龙泉镇那样有名气(龙泉镇是当年西南联大名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但是一条短促的小巷能拥有这样一个大气的名字,拥有如此的安静,已经足够了。我不知道,这是小巷的福气,还是先生坡的独特魅力。

离开昆明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再次夜行先生坡,竟然发现了一个小饭店,龟缩在一处民房中,没有任何招牌。在过去的那几天里,我已经走过多次,硬是没有看见。

已经很晚了,小饭店还有两个青年男女在吃饭,看上去像是恋人。店主是个年轻的少妇,她在和另一个看不出年龄大小的女子说话,旁边有一个小男孩,好像是少妇的孩子;小男孩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在发呆,在发呆的眼神里,透着溪水般的清澈。

小餐馆的突然出现,也从某一个方面说明,先生坡还是弥漫着生活的气息的,也正是这样的气息,才更加真实,更加脚踏实地。

我想,昆明的安静,不仅源于这座城市的特点,可能也来自太多文人的熏陶。在先生坡,那些大文人曾经的文化气息,依然弥漫在这条小巷的上空,甚至已经渗透到石板地下,抑或是石灰墙的里面。也可能像风一样,飘得很远,越过翠湖,飞过滇池,完全进入到了昆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确,昆明人说话声音很低,皆面容平静,姿态舒展。

我想着有一天,还要再去昆明,不为别的,只为了夜行先生坡,体味那种舒缓的安静的悠闲的充满着生活本真意味的夜晚。

普通而又安静的先生坡,一石一砖,一屋一窗,一树一叶,一人一影,似乎都充满着生活的箴言。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