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专论】彭迪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创新之路
近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迪云在光明网理论频道刊发题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创新之路》文章,全文如下: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四期叠加”,即经济增长低迷期、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酝酿期以及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重塑期并存的历史阶段。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古今传承、内外开放、海陆统筹、东西互济、中外共赢”的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创新和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全球化,促进开放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创新之举,具有重要的范式价值和示范效应。
一、“一带一路”孕育了引领全球化的新理念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然而,当前地缘政治冲突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低增长困境、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于是西方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将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由全球化造成的。全球化需要推进,而不是停止;需要加快,而不是放慢;需要行动,而不是争论。反全球化暗流涌动,正是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呼唤新的全球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我们今天的挑战就是要重塑全球化,世界需要一些全新的战略”。习近平指出,全球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和发展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分阶段、分层次打造不同形式的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进而形成责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最终走向人类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引领了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展现了大国的智慧与担当。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倡导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联动、创新的新全球化。在中国的倡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携手实现和平、发展、合作的愿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自2013年9月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倡议变为协议、从理念变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度和成果。中国的理念和方案,带给世界的不是对立与冲突、封锁与禁运、敌视与排他,而是和平与和解、建设与发展、交流与包容、合作与共赢,为全球化发展注入的是新的理念、动力与活力。
二、“一带一路”架构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机制
“一带一路”秉承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分担责任、共享资源和利益,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狭隘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范式。一是去政治化,结伴而不结盟。“一带一路”尊重彼此,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附加政治条件,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一带一路”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推到重来,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说:“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二是可分享,通行共赢主义。“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所有参与国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待、共同参与,并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包容理念,追求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扩大文明对话和互学互鉴,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是开放性,体现泛区域合作理念。“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其他地区开放,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它不设门槛,不搞排他性,旨在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通过开展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圈,建设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推进共同发展和地区繁荣,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四是可内化,即落地生根。“一带一路”方案,关注彼此核心利益和诉求,在现实中挖掘合作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合作依托现有平台和机制,不预设议题,不预先搭台,项目不分大小,可长期可短期,可双边可多边,不拘泥于形式,体现开放、平等、灵活、务实的合作精神。“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思路,抓住互联互通这个关键环节,聚焦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契合了沿线国家和相关地区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朋友圈新型合作关系的维护,也需要多边机制、多方合作、互利共赢。
三、“一带一路”开启了国际发展合作模式的新探索
习近平主席倡议,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融合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潮流,在区域合作和发展方面正在形成示范效应。一是创新驱动。即支持电子商务、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园区等领域的创新行动计划,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二是平衡和可持续。即强调项目的经济、社会、财政、金融和环境可持续性,促进环境高标准,同时统筹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三是和谐包容。即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不同文明间对话和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四是互利共赢。即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兼顾各方立场。
“一带一路”,根植历史,面向未来;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落下帷幕,标志着将由共商进入全面共建共享的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努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文章链接: http://theory.gmw.cn/2017-06/09/content_24746247.htm?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