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公开令人欣慰 步子需再迈大些

24.12.2013  15:17

                东莞首次公开“三公”经费令人欣慰。从今年东莞市“两会”上首次出现“三公”经费公开的声音,到12月上旬财政部门透露“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有望在年底公开,再到现在市级单位正式晒“三公”支出,虽然过程略显曲折,但“三公”经费公开最终还是如期而至。

        今年9月份,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2015年,我省所有县级以上政府必须全面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在东莞之前,包括广州、深圳、佛山在内的多个珠三角城市已有公开“三公”经费支出的经验。

        东莞此次公开“三公”经费,是对省政府“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积极响应。放在全国背景中,也是一次宝贵探索——继中央行政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在积极、主动地探索“三公”经费公开。这种状况,于民众期待而言,善莫大焉。

        虽然,首次公开“三公”经费的先河性意义令人欣慰,但从更多维度对比,东莞“三公”经费公开,步子还可以、或者说还应该再大一些。

        纵览此次“三公”经费公开的部门,主要是市一级单位,而镇街党政单位不在公开之列。这样的操作方式,难免给群众造成“三公”经费公开依然“高高在上”的感觉。众所周知,镇街是东莞的基本组织架构,也是与市民最紧密相连的组织架构。相比市一级的“三公”经费公开,千万东莞市民更关心,也更愿意看到镇街一级党政单位的“三公”经费开支情况。

        另一方面,此次公开的市一级单位“三公”经费,内容上略显“粗线条”。这次“三公”经费公开,采取的文本呈现方式是统一表格形式。只列举了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和公务用车费三项总体费用,没有进行充分的细化,让人“看不懂”。

        “三公”经费公开的目的是接受民众监督,只有细化的数据才能显现出政府部门接受民众监督的魄力和诚意。太“粗线条”的内容,太笼统的数据,难免让人怀疑公开是“为公开而公开”。事实上,东莞的“三公”经费公开早有成熟经验在前。今年2月份,广州市直部门集体晒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细化到“”级支出科目,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如此示范,东莞不可能没有看到吧?

        东莞市财政局表示:今后,“三公”经费公开将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抓落实,有关2013年“三公”决算及2014年的“三公”预算将于明年经东莞市人大批复后公开。有了首次“三公”经费公开的经验,加之公开后公众的评议所汇聚的民间智慧,笔者深信:东莞会在下一轮“三公”经费公开中加大步伐,迅速与先进城市齐步。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