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创新之花遍昌航
——南昌航空大学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纪实
日前,笔者走进享有“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之称的南昌航空大学,30余间项目研究室内活跃着正进行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和项目研究的大学生们。在这里,王庆老师指导着以大四学生汪利斌为代表的学生团队自主研发出“全太阳能无人飞行器”,该作品在韩国国立木浦大学举行的国际2015CORE可再生能源技术顶尖设计大赛中,一举摘得特等奖桂冠。
萃智创新学问大
“全太阳能无人飞行器”研发团队的指导老师王庆善于采用引导式教学,将抽象化的萃智创新方法融入教学,使其更形象化并易于理解。在考试中,他考试内容不设限,考生参加科普竞赛、申请专利、发明创造小作品都可以作为考试成果,只要学生实现了思维或是方法创新,他都会给学生评个高分。“老师对我们的创新指导主要是思维方面的全面性指导,不局限于学科和技术,他以项目为引导,帮助我们萌生想法,打开思路,创新的点子也就多了,遇到问题也不会再钻死胡同,反复失败后的成功总让人成就感很强。”大二学生陶则旭说。
王老师带领创新爱好者们成立了大学生萃智创新协会,他还创建了江西省创新方法培训中心南昌航空大学培训基地、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了南昌航空大学科普创新群,QQ群内的500余人都是凭着对创新实践的兴趣自主加入的学生。王老师为昌航学子搭建起了立体化的创新平台,为的就是鼓舞大家创新的热情和信心,并为大家提供跨学院、跨学科的交流机会,鼓励大家自主建立创新团队,投入到项目的制作中去。
教书育人有“新”招
在第13届挑战杯江西赛区比赛中,环化学院的参赛项目问鼎赛区冠军,并在全国总决赛中,实现了一等奖零的突破与总成绩分数及全国高校排名创新高。更可喜的是,2014年组建的环境光催化及资源循环利用学生科技团队获得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环化学院正逐步普及着案例式、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要求教师的备课方式要革新,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从被动转向主动。
“老师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十分注重对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就鼓励我们学习思路创新,发散思维想问题,从对知识一无所知到形成自己思路的同时,我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有了创新性思维,我也能在脑海里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都慢慢形成了体系,理解了多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各个学科自然融会贯通。我还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环境光催化及资源循环利用”团队中挑大梁的大三学生朱红允说道。
创新之花处处开
在南昌航空大学,有一个学生都熟悉的名字,叫“三小”——指的是南昌航空大学团委开展的“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项目申报平台。项目化的牵引,成了结合学生、教师、选题和管理的极好方式。在项目选题上,学校坚持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将学生的自发兴趣和自主研究与教师的专业研究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直接建立在了教师长期研究的成果之上。近三年,该项“三小”共立项项目1300余项,参与申报同学累计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同学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学校注重整合校内资源,“点线面”相结合的基地平台孕育而生。所谓“点”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线”是指以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和项目研究为一体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而“面”是指全校所有可以用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场所和机构,全方位立体式地为学生创新提供保障。
体制的激励、项目的牵引、平台的给力,造就了南昌航空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累累硕果。三年来,南昌航空大学学子共发表学术论文587篇、受理专利338件(其中授权一百多件),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271项,国家奖项500多项。
南昌航空大学正播撒着无数颗创新的种子,这种子随春风飘落在学校的每一处角落,扎根在有志创新的师生心里。
文章链接: 创新之花遍昌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