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什么是真正的科研成果

28.04.2014  12:57

  原标题:中国科学报:什么是真正的科研成果

  有人问我,你现在还要写SCI论文吗?我笑了。我说:“我偶尔写一写博文,博文是我自己亲自写,SCI论文都是研究生写,我只是做修改定稿。

  不少人诟病当今科技界以SCI论文及论文数量的多少论英雄,我却不这么看。就像高考一样,虽然有许多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算是比较公正的标准。

  论文作为科研成果,刚开始时国内的会议论文都算,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吃香的。后来有了国际会议,一些国际会议的论文能被ISTP或EI收录,随着三大索引概念的引入,这些国际会议论文比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更牛。

  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所、工矿企业要升高工等职称,国内外的会议论文、国内的核心期刊论文,甚至国内一般期刊论文都算数。但好一点的高校(“211工程”以上)要升教授,虽然国内的一些核心期刊论文也能凑数,用以满足数量的要求,但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SCI论文,特别是有没有SCI的I区、II区重要期刊的论文。

  随着社会风气向学术界的渗透,首先是国内的学术会议慢慢开始变味。原来参加会议要先投稿,经审稿通过后,才可以收录进论文集。后来有人发现,只要参加会议的人足够多,收会务费也能赚钱,就形成所谓的“会务经济”。这样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

  能赚钱的好事,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总是特别快,这种会议也就越来越多。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参加会议的价格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一个挂靠中国某协会的组织曾打电话给我,“要求”我参加会议,会务费近2000元。我告诉他,我收到许多这样的会议通知,我不准备参加了。过了一会他又打来,表示“邀请”我参加,并免除会务费,我还是不愿意去。最后他第三次来电,称与领导商量后决定,不仅免费请我参加会议,还愿意支付我3000元的演讲费。

  我不禁想,参加这样的会议及发表的会议论文,还能将其作为科研成果吗?

  国内的会议是这样,在国内组织的国际会议呢?虽然有审稿过程,但我发现我的研究生投稿给国际会议的论文,从来都没有被拒稿过——所谓修改,也最多是按格式要求作一些必要调整。

  后来,我还发现有一个被EI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全部编入AMR杂志,一年的EI收录量高达数千篇,且大部分是中国作者。这样下去,EI、ISTP也将渐渐失去学术价值。

  SCI论文,特别是一些I区与II区的论文,审稿还是比较规范的,而且要求真的有创新点才能发表。当年为了晋升教授,我还常常想着如何把研究成果写成SCI论文发表。升到教授后,我就将这项工作主要压到了研究生身上。

  现在,我常到实验室转转,看到研究生们积极地做着实验,再加一点适当的指导,发表论文的事我就不用太操心了。有人问我,你现在还要写SCI论文吗?我笑了。我说:“我偶尔写一写博文,博文是我自己亲自写,SCI论文都是研究生写,我只是做修改定稿。

  其实我知道,对国内的产业界而言,国外英文的SCI论文一定没有国内有影响力的中文核心刊物的论文有帮助,因为国内的设计院与产业界,很少查阅国外的SCI论文。我们做的一些大一点的工程项目,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发表在国内杂志上的论文引起了国内相关单位的注意,然后才找到我们寻求合作的。

  所以,对最新的应用型的研究成果,我仍是要求申请专利后,优先发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核心刊物上。然后,再在理论上作点总结提高,写成英文,投到国外的SCI杂志。

  对于投SCI论文,我个人现在完全是为了学生,因为他们如果有SCI论文在手,硕士生阶段就可以拿到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就可以顺利毕业。而对我来讲,我更看重研究成果是不是能真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能在环境保护水处理的领域中,真正留下我们开发的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现在我们“最亮”的研究成果就是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技术。

  这个技术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原理上来讲,用化学氧化能氧化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并能破坏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结构,而曝气生物滤池对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效果好,且抗冲击能力强,这两个技术的配合,对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特别有效。它的优点是能将化学氧化的有效性与生化处理的经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工程应用的需要,这10年来,我们一直在这个不算大的领域里搞研发。2007年,我们发现臭氧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的生化作用可以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于是我们就开发了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废水处理技术,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很多人认为臭氧的杀菌能力很强,与生化系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经过特殊的结构设计,与控制适当的臭氧投加浓度,就可以将这两个工艺合理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实现很好的效果。

  在机理研究上,在2010年我们拿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去除污染物方法与机理研究)。用这个工艺,我们已做了二十多个工程项目,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进入2014年,这项技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目前有两家大型合资企业采用了我们开发的新工艺,分别深度处理3万吨与4万吨的印染废水。

  从2002年实验室的小试,到2005年申请第一个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到2007年120吨/日的中试系统,再到2011年的5000吨/日的处理系统,现在处理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的规模,我们走了12年。

  查阅国内外文献,将臭氧直接加到曝气生物滤池中形成一体化工艺并取得成功,我们在国内外都是第一家。我相信,随着国内废水处理提标改造要求的提高,这个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这就是我心中真正的科研成果。(汪晓军)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