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度尽“节”波,你的钱包还好吗?
新华网南京12月2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潘晔 杨绍功)继电商营造的网购狂欢节“双十一”“双十二”后,圣诞节来了又过去了。临近年末,各种节日一波接一波,今年圣诞节你消费了吗?度尽“节”波,你的钱包还安好吗?
疯狂苹果撩动圣诞节
今年圣诞节,苹果大出风头。被冠以“平安果”的称谓,装入精致的礼盒,苹果成为各大超市和水果摊的主角。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竞相涌现高价苹果。江苏南京新街口一家精品超市一盒“12生肖苹果”5888元,更是令人惊叹“买不起”。
在南京众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苹果10月至11月的流通量稳居水果榜前三甲。该中心相关负责人预计,苹果12月份的销量仍将占据主要位置。
疯狂的苹果让网友们续出段子新篇——“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迷倒了白雪公主,一个引领了手机时尚,一个主宰了中国广场舞,还有一个霸占了平安夜……原来苹果才是水果界的老大。”
然而,今年圣诞节消费像一个冷热不均的“鸳鸯锅”——在这一边厢,平安夜人潮挤爆,圣诞大餐、圣诞票房销售火爆;而在另一边厢,衣帽、鞋包、玩具等百货零售却显冷清。
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主要商圈,一些人气餐厅24日至26日间的圣诞大餐的预定全部售罄,电影院和KTV同样爆满……吃饭要排队、看电影也要排队,但平安夜在商场购物却不用排队。尽管各大商场早就通过微信、电视、广播等渠道广告打折抽奖信息,但各地商场却鲜有出现排队抢购的情形。不少人认为,除了聚会和交往,圣诞节里人们花钱的意愿相对较弱。
节来节往,消费透支了吗?
不少商家感叹今年圣诞节有点不一样:同样是优惠打折,为什么今年商品卖得不如往年好?是圣诞节对中国消费者吸引力不再?还是中国消费者荷包不给力?
“有节用节,无节造节。圣诞节在中国背后的真正推手是商业的力量。”曾经负责南京河西万达广场运营的南京智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逸说,老百姓消费潜力是可以激发出来的,圣诞节在中国被商家包装成“购物狂欢节”,仅为迎合、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掏腰包找个借口。从这个意义说,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舶来节日和国内电商凭空造出来的“双十一”“双十二”是一样的。
不少消费者认为,圣诞节和“双十一”“双十二”靠得近,在前面网购节,该买的都已经买了,无疑提前透支了年底的消费需求。一方面,网上购物更便捷、价格更低廉;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力是有限的,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同样需求的消费品很难重复产生购买力。
在银行工作的南京市民陆女士说:“给孩子的圣诞礼物和自己圣诞节想穿的衣服,我在‘双十一’以及‘黑五海淘’中已经败过了。现在圣诞促销,我已没什么兴趣。”
“网购确实透支、转移了消费者购买力。”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今年“双十一”天猫网络销售额达到571亿元,其中包括部分消费者圣诞礼单中的商品。然而,还有电影、餐饮等一些生活服务类消费是无法预支、无法透支的。
曹磊说,“双十一”“双十二”只是单纯的购物节,而圣诞节除了礼物消费,还具有社交与体验的消费内容,比如在平安夜和朋友一起聚会、圣诞节带孩子去游乐场、情侣相约看电影等。这种参与性、体验式互动消费是不可被替代的。
中国消费习惯变了
圣诞节消费冷热不均是中国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南京商务局宣教处处长富宁宏说,11-12月是传统消费旺季,消费者并不介意多一个狂欢与消费的日子。相较于含蓄的中国传统佳节,圣诞节给消费者提供了创造疯狂消费的机会。这也是近几年圣诞节期间百货商品热销的原因。但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比如互联网的出现,让消费者不再拘泥于实体购物;购物中心的出现也让消费者更倾向于一站式购物。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更趋于社交化、碎片化。”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吕伟说,当前消费形式越来越强调社交内涵。对消费者来说,圣诞节不仅传递商品打折信息,更提供了一种玩乐体验以及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互动机会。圣诞节消费市场一冷一热的背后,是消费升级后消费习惯的改变。
江苏景枫投资控股集团副总裁吴正梅曾经负责南京虹悦城、水游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商业运营。她认为,当前中国人的消费正处于换挡升级期间,消费从传统的百货商店向商业综合体集中,单纯的购物将逐渐让位于餐饮娱乐等一体化、线上到线下等互动式的综合消费形式。这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测,我国今年网络购物交易额有望达2786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同比增长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