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清溪梅烛:好一份对乡愁的深情守望

05.09.2014  14:22

无论你想什么办法,过梅烛必须在家!”在石家庄工作的李淑明,每年正月十三,都会接到他老爸这样的“命令”。在这件事上,老爷子固执得不容任何商量。

李淑明家的传统,缘于丰城市隍城镇清溪村人对梅烛这一民俗千百年来的坚守。在清溪人看来,迎梅烛,比大年三十还重要。事再多再忙,也不能让这千年民俗在这辈人手上被冷落;年轻人有再多外出的理由,也不能丢下千年的传承不管不顾。这不仅仅关系到年俗,关系到一家人的脸面,更关系到清溪人千年来的荣耀。

这一天,清溪李家300多户,挨家挨户出板凳扛梅烛,祈祷开春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这一天,十里八村万余人涌向清溪,争睹梅烛盛况,共闹元宵。

600多米的梅烛长龙在夜晚蔚为壮观。

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出发。 吕志明摄

一次盛会 万人空巷酿造的年味

2月12日,下午四点,挂着各地牌照的小轿车,早把清溪村周边空地塞得满满当当。从全国各地返乡的游子和周边村民都涌向清溪村,参加一年一度的清溪梅烛游园活动。

梅烛又称“板凳龙”,这是清溪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的民俗盛会。有“才子村”之称的清溪,给板凳龙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梅烛”,意为“梅占花之魁,烛乃光之源”。

以村中心一口大池塘里的“青莲亭”为圆心,迎梅烛的“前期曲”已展开:池塘一侧的戏台,戏班子锣鼓喧天;池塘正面祠堂,张贴着村民以“清溪”、“梅烛”嵌名题写的春联;更有四名壮汉,抬着一面直径一米多、长达2.7米的大鼓,沿池塘四周游鼓庆贺。

当晚6时30分,早早吃罢晚饭的村民,就聚拢在池塘周边,一边欣赏着“青莲亭”里的烟花秀,一边等待着看梅烛。

虔诚地洗过手,点燃安放在竹编灯笼里3支红烛,各家各户的壮小伙,分别扛着自家的板凳灯,来到祠堂前空地“结板”。每块板长约1.8米,村民依各房各族长幼顺序,依次相连,全村300多户,就有300多块板,再加上由民间艺人精心扎制的龙头、龙尾,一条长约600米的板凳龙瞬间活灵活现展示在众人面前。

游园正式开始。领头的是礼生领队,穿着长衫戴上礼帽,端着礼盘点上檀香,紧随头锣、头灯的是吹吹打打的乐队,再后面是梅烛鼓和篝火。村民舞动着梅烛,在各家各户门口蜿蜒前行,在田野上缓缓蠕动。所到之处,烟花绽放,鞭炮齐鸣。

当晚,天上落下雪花,村民兴致却丝毫不减。万余观众,站在各家各户高楼欣赏眺望。真是烛光闪闪之处,恰似梅花点点,璀璨夺目,蔚为壮观。

我已连续五六年慕名前来摄影,到处是浓得化不开的年俗,美得赏不尽的画面。”丰城摄影人吕志明感叹。

一个传说 传承的不仅仅是祈福

清溪梅烛,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族谱记载,清溪李家为唐高宗时“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每年正月十三舞梅烛,是从唐代开始,祖祖辈辈传下的规矩。

主修了李家族谱的村民李由厢介绍,关于梅烛,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代年间,清溪大旱,民生多艰。“露龙”为拯救苍生,违规降雨,因触犯天条而被斩。村民为纪念“露龙”,祈求风调雨顺,便于每年正月十三,抬板凳龙以纪念,千百年民俗,一直保留至今。

尽管只是传说,但村民传承的,却不仅仅是纪念与祈祷。

村里的老人说,梅烛因时代兴盛而兴旺,其呈现的是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梅烛节日也一年比一年兴盛,烟火一年比一年灿烂。

清溪以“青莲亭”为象征,尚李白之风,是远近有名的“诗人村”、“文明村”。村民中,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就有3人。村民李由厢、李宗仁都曾在全国诗词大赛中斩金夺银,农民自办的“清溪诗社”也传为佳话。诗因梅烛民俗而有风骨,梅烛因诗而增色彩。每年梅烛前后,村民都要以梅烛为题材,创作诗歌、对联,赋予梅烛活动新的内涵。

清溪村原村支书李友德说:“我们舞梅烛,纪念的是‘露龙’,展现的是农村乡土文化,感恩的是今天美好的时代,寄托的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一种乡愁 留住乡土文化的根

这些年来,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不少村庄的舞龙舞狮、社火社戏等民俗活动已荡然无存。

有网友感叹:我想我的爹,我想我的娘,但我却找不到我的故乡。记忆中村庄的小路是乡愁,村庄的老建筑是乡愁,村庄的民俗活动更是乡愁。

但在清溪村,梅烛这一民俗活动,不仅得到较好的传承,而且颇有影响,甚至宜春市举办月亮节时,还邀请村民进城舞梅烛。

清溪梅烛得以发扬光大,缘于老百姓的传承,也离不开村规民约。对这项传统活动,每家老人都特别重视,认为这是关系一家脸面的大事;村里还明确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出板凳灯参与。没有参与梅烛活动的,村民就没有资格享有村里每年分的山茶油等。

目前,“清溪梅烛”已申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城市文化局每年在梅烛这天,送戏下乡,与村民同乐;镇政府更不遗余力地支持、保护。

省社科院研究员马雪松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村庄的日渐消亡是必然。在这种背景下,留住民俗,留住乡土文化的根,显得迫切而重要。无论是农村过去别有风格的老式建筑,还是村庄的一方池塘一个古祠堂,或是村庄的历史民俗,都是一种乡愁,得想办法保存下来。这是农村人永远的根。

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说,“对江西来说,好山好水的美丽生态是乡愁,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是乡愁,传统的城乡文化、风土人情也是乡愁,都是乡愁的寄托物。文化的东西做好了,对于社会稳定会有很好的正面促进作用。文化的顶层设计很重要,城镇化建设的领导者尤其需建立文化自觉的意识,认真对待已经不多的可以寄托乡愁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元素,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承续我们的文化。

清溪梅烛,千年的守望,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文化的润泽与传承。(李晚成 尹 坤)

来源:中国江西网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