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精准扶贫带来契机
作者:于海波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精准扶贫则指出了扶贫实践的科学途径。精准扶贫,既要求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与帮扶,也要求对贫困问题进行精准辨析与诊治。贫困人口聚集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当地居民长期依赖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缺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流与合作,对新兴事物知之甚少。这种状况还影响到贫困家庭父母对子女成长、发展的指导,从而形成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代际循环。在扶贫工作中,要充分认识闭塞造成的文化落后对于贫困人口形成的根本性制约作用,从而充分理解“互联网+”“旅游+”为精准扶贫工作带来的契机。
对贫困地区而言,信息流通有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和经济发展问题。目前,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已覆盖从中小学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线医疗也使贫困地区人口享受远程疾病咨询、电子处方、网上药店、异地会诊、联合治疗等服务成为可能。此外,“互联网+”为贫困地区提供的特色产品电子商务机会、旅游营销机遇也格外明显。因此,应特别重视发挥“互联网+”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多任务集成的“互联网+”云平台系统。具体内容应包括贫困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集教育、医疗、旅游和扶贫监管等资源为一体的云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工作,基层数字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以及一户一端乃至必要的一户多端的硬件供给到户工作。
旅游发展能为贫困人口集中区带来经济、文化双重流通意义。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闭塞或生态脆弱地区,而这些地区有不少具备旅游业发展条件。纵观现代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崛起之路,无论发展任何产业,当地居民都会经历流通中的经济与文化冲击,从而具备竞争能力。发展旅游业为贫困地区人口参与社会分工提供了可能,并能在频繁的服务与交易互惠中,带动贫困地区人口融入现代社会。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往往都伴随着区域基础设施改善、景观风貌治理、特色产业培育等过程,并能显著提升其教育、商业、服务业与文化水平。因此,旅游开发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是一种全面激发过程,必须高度重视。在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中,“互联网+”可以大显身手,不仅可介入目的地与旅游产品营销、社区就业培训、旅游安全监管和市场组织等方面工作,而且还可为来访的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的关键在于扶人、扶智。谋划、落实好“互联网+”“旅游+”就等于为扶贫插上双翅,能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文化鸿沟,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从而解决贫困的根源问题。(于海波)
(作者系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