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产业集群“强引擎” 新常态下看江西工业新亮点

22.01.2015  19:08

  江西日报记者 黄继妍

  在南昌,一个高新开发区就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吸引了9家世界500强企业;

  在永修,一个有机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就占据全县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每年对县财政的贡献率在三分之一以上;

  在南康,一个家具产业就集聚企业6000多家,带动直接就业人口30多万,养活了600多条物流线路,出口触角伸向了全世界几十个国家……

  一个个优势产业裂变扩张,一个个特色园区、产业链条蓄势发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江西工业产业集群已遍布赣鄱大地,成本优势和比较效益逐渐凸显,撑起了全省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贡献一半以上的园区岗位,成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聚焦资源、聚焦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我省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省工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有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预计2014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00亿元,超过年初制定的8200亿元目标,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可达34个,其中200亿元以上11个、500亿元以上2个。

  放眼赣鄱大地,产业集群如星火燎原。永修有机硅、樟树医药、金溪香料、高安建筑陶瓷……这些产业集群不仅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如今,把推进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抓手,聚焦资源、聚焦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

  2014年,我省不仅摸清了工业产业集群的“家底”,建立了省市县上下联动、部门共同参与的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机制,还出台了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1+3”文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产业链图,公布了省级工业示范产业集群,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示范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围绕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建立相关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市场交易等服务。

  集群竞争力成为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一般来说,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可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在江西,产业集群呈现出“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的特点,众多的行业“单打冠军”脱颖而出。

  吉泰工业走廊集聚了全省25%的电子信息企业,初步形成以通信设备、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半导体照明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43%。

  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产业集群的裂变扩张,正产生巨大的辐射力,成为我省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核心产业的集聚,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龙南稀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着力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和拓展稀土产业领域,已形成原矿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应用产品和科技研发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企业从“单打独斗”的竞争向“抱团打天下”转变,有力地提升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武宁节能灯产业集群集聚了142家企业,实现了从企业“单兵作战”到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节能灯毛管产能占全国的15%,“山水武宁灯饰城”目标逐步实现。

  打造百亿千亿产业集群推动转型升级

  “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有利于我们在经济转型中争取新的发展空间,是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专家指出,江西经济欠发达,根源就在于工业不大不强,缺少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集群。但围绕一个重点产业,把特定区域内相关联的企业组织起来,就可打造一个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其作用不亚于百亿企业、千亿产业。

  下一步,我省将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每个设区市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2至3个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至少有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集群;各县(市、区)制定1至2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均有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将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作为“一把手”工程,精心组织,聚焦政策和资源,在立项、用地、环评、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对产业集群给予倾斜支持;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平台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功能平台建设,增强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坚实基础。2015年力争全省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突破40个,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新增光伏、钨和稀土两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