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情绪释放需要理性表达
即便被宣布“终结在南印度洋”,但马航MH370仍然牵动着国人的心。无论是继续寻找残骸,还是还原事情真相,各国都在通力合作,“不抛弃、不放弃”,希望能给机上乘客家属、给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们一个明白的结局。
239条生命,154位同胞……对于莫名消失的飞机,感觉心意难平,很正常。表达哀伤、进行分析甚至有所猜测、提出质疑,都体现了对同胞的关切、对生命的尊重,很可贵。不过,舆论热潮中,也有一些声音,让人觉得不那么和谐:一些不负责任的推测四处扩散,更有所谓“大V”言辞激烈地号召“抵制马来西亚”,把马来西亚人也视为攻击对象,连来自马来西亚的歌手、演员都不幸“躺枪”。
经过起落如过山车一样的心情波动,一个“终结”的推论,的确很难令人平静。哀痛的感情需要尊重,悲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情绪填满头脑时,理智也不能被抛置一边。一时的情绪发泄固然痛快,却难说是负责任的态度。而如果利用这样的情绪来吸引眼球、扩大影响、激化公众心态,更有悖基本的公共伦理。
现在,仍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马方宣布航班“终结”后,正在欧洲出访的习近平总书记立即做出批示,特别要求“做好各方面安排”。这包括仍以“最强搜救力量”继续进行搜寻工作,也包括对家属的法律援助、医疗保障和心理安抚、情绪疏导。接下去,不管是打捞即将耗尽电池的黑匣子,还是进行可能持续漫长的国际诉讼,都是浩大而艰难的工作。这个时候,谩骂、愤恨,或者把怒火投射到某国、某人的身上,既不利于找到事件真相,也无助于家属维护权益。客观的评论、理性的谋划、可行的建议、冷静的安排,才是此时的真正所需。
更何况,也如媒体所言,马航事件呼唤着“世界的联结”。中国需要“要求马方处理好相关事宜”,也需要与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各国同舟共济,在残骸的打捞、真相的发现和善后的处置上,继续全力以赴、默契配合。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日子,面对安全的风险、技术的局限,人类除了共同携手,别无选择。恰如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所引用的莱布尼茨的名言: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搜寻仍在继续,我们应该理解其难度,将关注的目光持续投向工作进展,少些泄愤谩骂与无谓攻击;我们可以敦促马方政府公开信息,提出合理要求,但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攻击某个群体某个人;我们应该声援赴马的乘客家属,以期得到合理的赔偿,但不能倡议各种赌气、报复甚至抵制行为。密切关注、理性表达、共同守望,这是我们能做的,也是我们该做的。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