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管理”南极旅游并非“因噎废食”

26.02.2014  15:19

春节期间,一个百人中国旅行团不请自来到了南极中国长城科考站,令科考站措手不及,陷入两难境地:祖国亲人远道而来,不欢迎、不接待,似乎不近人情;但是科考站不是旅游站,科考队员也不是旅游接待员,科考站的食品、淡水、药品和能源等并非为旅游者准备。不过科考站的同志还是盛情接待了这批不速之客,而且他们也不是第一批,近两三年来,长城科考站已接待游客1600多人次,实在不堪重负。

此事引起媒体强烈反响,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表示,“南极旅游需要规范,相关管理条例亟待出台”。而一位旅游媒体人表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长城站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呼吁进行严格的政府审批管理的话,我个人认为是因噎废食”,“南极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以就不可能纳入到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目前的管理办法里面去”。

诚然,近些年来悄然兴起的南极旅游是我国旅游、特别是高端旅游的新业态和新市场,尚在起步中,理应大力扶持。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前中国人前往南极旅游人数甚少,未单独列出;2011~2012年,到此的中国游客达到了1158人,排在世界第六,远低于美国(8991人);2012~2013年,中国游客翻倍至2328人,排名升至第五,仍低于美国的10677人。可以预料,南极的遥远、神奇与神秘极具旅游吸引力,南极旅游市场会快速增长,旅游企业在丰厚利润的驱动下将会以更大的力度开拓这个市场。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访南极必然引发三大问题:一是南极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二是游客自身的安全,三是影响科考站工作的正常进行。2013年12月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在南极洲附近航行时被浮冰所困,原因是当时该船上来自英国、阿根廷、荷兰、新西兰、智利等国的52名游客不顾船长警告,执意上岸参观而延迟了航程,遭冰层围困,被国际舆论斥责为“伪科学考察”。我国铁龙号考察船临危相救,赢得了国际赞誉。前车之鉴,后者当取。如若因中国旅行团的不规范操作,一旦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或安全事故,“值得骄傲的事情”也许会成为“值得吸取的教训”。

南极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有权进入。但是,今天的南极洲也不是一个任何人想去就去的地方。早在1959年12月,多国政府就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目前,该条约签署国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26个。1991年6月,该条约签署国又在马德里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对南极科考活动的环境保护作出了极严格的规定,其中规定签署国的“船只或其国民组成的前往南极洲和在南极洲内的一切探险队”应向其他签约国“预先通知”。《议定书》认定,“进行交流的科学人员,以及随同任何此种人员的工作人员,对其在南极洲时行使其职能的一切行为或不行为,只服从其作为国民所属的缔约国的管辖”。中国政府于1991年10月签署了该《议定书》。可见南极虽然不是“主权国家”,但也决不是一个“想去就去”而不受本国政府管理、约束的地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机构、企业和人员在南极洲的行为负责。(王兴斌

目前,中国虽然在南极洲建立了长城与中山考察站,也有先进的考察船。但至今还没有一艘自主制造和自有产权可抵达南极的远)洋邮轮。目前,中国公民赴南极旅游大多是先乘飞机到达南美洲,然后在智利、阿根廷等国通过当地的旅行社,乘船或飞机前往南极旅游,可以说旅行经营的大头“肥水”流入了他人“”,而且也使中国游客的安全和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

南极洲的确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不需要建立赴南极洲旅游的管理体制、法规和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未将南极洲列入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相关管理条例也尚未出台,这恰恰是政府的缺位,而非越位。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