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文“反反抄袭”说起
最近两三年,社会上流行一种所谓“反反抄袭软件”,是专门为了对付现在大学使用的反抄袭软件的。为了打击论文抄袭,全国各高校正在全面实施一种叫做“机审”的论文质量检测,也就是用一个专门软件来审查大学生、研究生的论文,通过数据库对比,来判定一篇论文是否有抄袭行为。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学校用反抄袭软件来检测学生论文是否抄袭,商家则推出了“反反抄袭软件”来进行对应。这个软件的数据库,能比反抄袭软件更全面地检测出一篇论文中和数据库雷同的部分,用红字标出,并且给出修改建议。通过该软件可轻松逃过论文检测系统,顺利过关。
我相信任何一个大学生都不可能没有基本的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抄袭是不应该的,甚至是可耻的。但其中一些人仍然选择了抄袭,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剧:明知其错而犯之,明知其恶而作之,明知其非而为之。这种犬儒主义和投机活动的大面积泛滥,是对道德的巨大腐蚀。
我认为,根本的问题是社会存在鼓励抄袭的土壤,存在鼓励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如果遵纪守法,用自己的行动去实施合乎道德的行为,会发现自己和环境、和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发现自己总是吃亏,总是被嘲笑被冷落,甚至发现自己简直活不下去;相反,做坏事、做不道德的事则风险很低。不仅学术论文的写作是这样,其他领域也例子很多。本人坐出租车的一个深切体会就是:谁违规谁走得快,谁不违规谁就得没完没了地等着,被一辆接一辆的车子从前面插进去。最可怕的不是人们缺乏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而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让他很难遵纪守法,很难不做错事。
在这样一个社会,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比坏。大家不是看谁比谁更好,而是比着看谁比谁更坏。网上很多匿名帖子为学生论文抄袭辩护,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难道只是学生在抄袭吗?教授论文不也有大量抄袭的?再说了,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不都在造假吗?为什么只是苛求学术界?在整个社会缺失诚信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或学术界谨守诚信,“出淤泥而不染”显然不现实……
在这种比坏心理的基础上,不仅不会产生悔过、罪疚心理,相反还会产生冤屈和倒霉心理:与我一样坏或比我更坏的人不是大量存在而且逍遥法外、春风得意吗?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只惩罚我一个人?我冤不冤啊?
如果大家都这样比坏比下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道德只会越来越坏。良知根本不可能在比坏的过程中生长出来,只能在比坏的过程中坏死。要改变抄袭的现象,当然必须首先树立起诚信观念,培育诚信文化。这句话谁都能说,但做起来难。因为诚信文化离开了维护诚信的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最好的社会是大家都有诚信,自觉地不作假;差一点的社会是有人想作假,但有完善的制度制约着他,让他不敢作假。
要树立诚信观念,首先要建立维护诚信的制度环境。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