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代表打断官员答非所问的讲话应成常态

27.07.2014  00:22

  7月25日上午,专题询问安居工程情况直播现场,江西省人大代表刘锡秋就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的具体问题“连珠炮”地发问,住建厅长两次答非所问,被刘锡秋打断。(7月26日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专题询问安居工程情况直播现场,省人大代表刘锡秋“连珠炮”地抛出数个问题。面对这些颇为尖锐的问题,省住建厅厅长陈平应答中两次跑题,刘锡秋当即打断,重申其要问的问题,让厅长有些尴尬,但笔者要为刘锡秋代表敢于较真、敢于监督的做法叫好。与那些只知道举举手、投投票、走过场的代表相比,刘锡秋这种“不识趣”的打断,才应是人大代表应有的品格。这种打断与“抢白”,这种理性的批判力量,是人大代表角色的自我归位,应成为人大代表的角色常态。

  对于刘锡秋提出的部分较为尖锐的问题,住建厅长未在现场予以回答。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某些政府部门对于民意的“冷漠”。正因为这种对民意“冷漠”的习以为常,所以住建厅长在面对“民意”的质询时,才会跑题、答非所问。笔者认为,某些代表委员的“疲软”和“不作为”助长了政府部门的这种坏毛病的养成。

  《宪法》以及法律都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质询权、提议权以及发言表决免究权。这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人大代表向官员“发炮”和“较真”的权利正当性。但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大代表习惯了主动放弃这种权利,不喜欢较真,只栽花不栽刺,不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更谈不上直言敢谏,被坊间称为“哑巴代表”。

  正是“哑巴代表”的存在使一些官员常年官话连篇、避实就虚蒙混过关。“哑巴代表”与“懒惰”的政府部门的相互“迁就”已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民意的上升渠道得不到畅通,民生问题的解决没有时间表,而公众利益与公权力的博弈也失去了应有的平台。突然冒出一个人大代表两次打断官员讲话,要求官员直面主要问题,确实很新鲜。

  笔者以为,要当好人大代表,需要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和掌握老百姓的诉求,发现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唯有人大代表沉得下去,多方调研,善于分析,提炼问题,直言敢谏,勇于监督,才能打破官场的一团和气,才能将问题倒逼,迫使政府部门官员直面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不识趣”的打断官员讲话,应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常态。只有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打断,以及由此产生出的批判性的力量,才能使政府部门直面关乎民生的问题,才能使民意的表达渠道畅通,才能使代表真正成为民生利益的代言人,才能使民意升华到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陶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