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件秦早期文物从法国回归 上世纪被走私出境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国家文物局14日在北京宣布,32件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流失的金饰片文物已从法国回归,并将于本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
这些金饰片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是研究秦国早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为推动流失文物回归,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有关方面积极协商,寻求文物返还的恰当途径,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2015年,经中法两国磋商,法方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32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返还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其全部划拨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和展示。
事实上,如何归还这些文物亦有曲折。根据法国的法律,国有财产不能转让。因此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无法直接将这些文物返还给中国。最终法国政府作出决定,将其退还给捐赠人,法国著名收藏家、奢侈品大亨皮诺将4件金饰片通过中国驻法大使馆无偿归还给中国;另一位藏家则将另外28件金饰片直接送到国家文物局,亲自交到宋新潮手上。
宋新潮表示,这次归还体现了中法两国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合作态度,他同时也透露,根据此前关于大堡子山文物流失报告显示,有据可查的相关流失文物达81件(套),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在英国、比利时、日本、美国及港台地区的一些私人博物馆或个人处。“我们一直在和他们联系,希望双方都能以积极心态来面对,而非采取对立态度。”
据悉,《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将于7月20日至10月3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展出除了法方返还的32件大堡子山出土金器外,甘肃省文物局还将调集109件(组)文物共同展出。
事实+
我国文物是如何外流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文物共有四次外流浪潮。
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清末民初时期。此时中国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与分食,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仍有太监又偷又买。第二次浪潮是二战日本侵华时期,这是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日本士兵把被盗文物拿到手后,通常集中起来用轮船运往日本。当时文物盗掘成风,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而带回到美国后,一件青铜器能卖好几十万美金。
第三次浪潮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当时政策规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却允许大量出口。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第四次浪潮是改革开放之后。此时,香港成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最远甚至流失到了挪威、丹麦等国。
跨国追索困难何在
跨国追索文物的方式,主要有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等。依法追索是目前最为合理的文物回归方式。但由于国际公约的约束力和溯及力有限,依法追索难度依然较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通过的“国际公约”,溯及力和约束力非常有限。一是追溯期限有相应限制,流失时间超过期限就不受公约保护;二是公约并不对所有国家有约束力,必须是两个认可公约的国家签署协议才生效。一些西方国家不加入该公约,就有借口不归还其在殖民时期掠夺的各国文物。
此外,界定流失海外文物的“合法”与“非法”的标准始终非常模糊,边界也不清晰。很多被劫掠的文物,几经转手,新的持有者可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就不能作为赃物进行追讨。(腾讯新闻综合参考消息、新京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