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企业技改创新需要榜样示范引领
省委书记胡春华赴惠州市调研检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情况时强调,要围绕解决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在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盯住先进装备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前景好、高成长的产业方向,培育更多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要围绕创新型经济发展,补齐短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建设力度,构筑强有力的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创新驱动就是实施技术改造与升级。企业实施技改所带来的效益往往是惊人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惠州大中型制造企业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在不同工位以自动化机器设备替代人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背后是惠州近年来力推新一轮技术改造。笔者曾在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看到,加工齿轮的设备利用了德国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后,生产环节减少60%,生产效率提高8倍,生产成本降低3倍。虽然每台设备要投入100多万元,但一年后比原来多赚800多万元。同许多企业一样,这家企业当初走上技改这条路,也是被市场逼出来的。如果企业不是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不会孤注一掷去进行技术创新。当初企业开出月薪5000元也难留住人才,技工缺口达45%,产品质量缺陷始终走不出20%的困境。
广东实体经济传统行业居多,不少企业都曾经历过市场经济的黄金年代,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利润薄等弱点暴露无遗,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亏损。同时“用工荒”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一些企业已经无力承受。如果不加快技改和转型升级,关门大吉被淘汰是迟早的事。尽管技术改造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最有效措施,但精明的企业不会因为政府的补贴去冒险。在惠州传统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融资门槛高等因素,并缺少本地榜样示范带动,对技术改造积极性不高。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企业不进则退,市场竞争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研发抢占行业高点,怎样让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加入技改潮流,进而增强创新实力,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地产业转型发展待解的难题。
许多企业也知道机器换人不仅解决用工荒,更是人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的快车道,但就是难下决心迈开第一步。包括有一定实力但还要跳一跳才能摘到创新果实的企业,目前对技改观望情绪较浓。企业创新积极性如何,取决于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和能否给企业带来明显效益。如果市场前景不明朗,大多数的企业就不会去冒险。通过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在消除企业观望和顾虑时,让机器换人所带来惊人效益的企业现身说法,是关键的第一步。
事实上,政府帮扶只能送政策、平台和资金,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也不能送实战经验。如果有先进典型引路,其他企业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强过政府千呼万唤的劝导企业技改。尽管榜样在创新过程中充满变数和艰辛,但他们的经验就像一部部励志剧,总结、表彰和推广这些典型,是企业技改创新所渴求的“软服务”。改革开放初期的小企业乃至小作坊,许多就是在互相学习帮助中成长起来的。有的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迅速成为本地实体经济的一滴水。
企业对政府渴求主要是营造有利于企业转型的制度和政策,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珠海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座谈会上,提出不要政府的什么补贴,而是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愿不愿意技改升级,首先要看本地营商环境是否优,经营成本是否低?可以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最优结合,区域分工协作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才是企业因势而动的核心动力。如果等到企业走上技改这条路,是被市场逼出来的,不是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就不会孤注一掷去进行升级换代。那么政府的帮扶就迟了好几步,就远远被长三角地区甩在后面,在新常态下会失去一些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