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大学生休学照顾瘫痪母亲凸显常规救助失效

30.10.2013  18:23

   今视网评: 据媒体报道,家住九江市修水县古市镇的黎珍,是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教专业2009级学生,为了照顾全身瘫痪的母亲,她于2010年夏季向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至今已将近3年。每个月800元的代课工资和每季度300元的生活补助,是她和母亲的全部生活来源。目前,她最大的愿望是尽早拿到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回家乡教书。

  一个本该可以顺利读完大学,找一份合适工作的女大学生,却因为母亲瘫痪在家不得不辍学,靠每个月800元的代课工资来维持生活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首先800元的月工资,不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显然是捉襟见肘的;其次,除非是拿到教师资格证,通过正常考试录取,否则在“凡进必考”的现在,代课老师的身份不仅不能“转正”,还很有可能因为学校清退非正式老师,而被“下岗”,即对黎珍而言,800元维持家用的代课工资,有随时中断的可能性。

  我们不禁要问,在黎珍母亲脑溢血瘫痪,黎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政府部门对于因病致贫的家庭,没有正常的救助机制吗?一个因病瘫痪的母亲,和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是不是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救助,顺利完成学业,并不一定要做出休学的选择呢?

  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大学生”、“休学”关键词,出来的“大学生休学侍母”,“大学生休学挣学费”的新闻层出不穷,媒体曝光——成为新闻热点——获得社会或者政府的捐款,无一例外这些新闻当事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救助的。

  通过媒体曝光,然后获得社会人士的救助,当然是可以的,只是因为新闻的天然特性,这样的例子多了,也就不足为奇,没有成为热点话题,这种获得救助的方式就行不通。

  此外,成为关注热点,然后再获得救助的机制,对于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因为在困难的开始,是很难有关注度的,必须要眼睁睁看着事情变得更糟糕,然后再凭运气等待记者的关注,而且还要故事足够感人,这种方式才有可能起作用。实际上,不是每个贫困家庭的故事都很新奇,能够成为新闻热点,大多数悲剧都在重复地发生。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面对普通平凡人发生效用的救助体系,一个人在困难的初始就应该得到救助。其实,我们国家的民政部门和民间慈善组织,就承当着这样的责任。但是,在每一次贫困家庭悲惨事故的报道中,我们都没有看到这些机构对于需要救助家庭实施有效的救济。在类似的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问一句,这些常规救助体系为什么会失效?(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