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扩招到“没宿舍住”是何等荒诞

30.07.2014  12:06

  近日,有多位在校专业研究生反映,由于学校不提供宿舍,导致只能在外租房,既不安全经济压力也大。记者调查发现,北大、北师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简章写明,部分专业型硕士均需自理住宿和费用。北师大表示,学校将继续扩建新宿舍来保障学生住宿。(7月29日《新京报》)

  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规模理应将资源考虑在内,包括师资队伍、校舍分布以及住宿条件。而现实中却出现研究生录取之后没有宿舍的窘境,要突破这种窘境只能从扩张规模本身上进行约束,让高校在进行研究生招生计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住宿条件。

  从整体研究生招生规模上看,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560000人,较2013年扩招21000人,如此上升的比例其实埋藏着很多隐患。其一是扩招之后是否能够确保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二是如此规模大的超生规模是否真正依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结果;其三这些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去向是否有所考虑。在这些隐患中,招生计划的出台本身需要来自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而住宿条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当学生被录取之后,却面临着没有地方住的时候,这已经戳中了扩招的痛。

  在没有宿舍的条件下,还敢扩招。人们禁不住要问:没有足够宿舍条件的高校是如何制定当年的招生计划的,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更为现实的是,这些不能在校内住宿的学生难道只能选择校外住宿?而校外住宿不仅成本极高,一般是校内的10倍之高。另外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学生出现被伤害事件,学校本身也不能推卸责任。而学校还是依旧在推行研究生的扩招之路,这其中的弊病不难看出,那就是“利益至上”导致。

  因为按照学术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别,他们在考试内容上没有多大差别,而差距就在于学费的高低上。专业型研究生的学费一般在每年1.5万到10万不等,而相对于学术研究生,他们能够获得奖学金的数额也较少。如此以来,对高校来说,录取专业型研究生就会“获利”较多。而高校之所以在没有足够宿舍的条件下依旧热衷于扩招的真面目也就不难发现。高校不仅敢扩招,而且更是有着足够的理由,因为这样可以收取更多的学费,赚取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