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用信息透明消解民生项目疑虑

16.07.2014  16:20

  7月3日,广州市越秀区组织了300名街道居委会干部参观番禺区火烧岗生活垃圾填埋场、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即垃圾焚烧发电厂)二分厂,这是广州市从6月10日到7月4日举行的“垃圾分类万人行”活动的尾声——在这近一个月里,广州市有1.1万人分14个批次参加了这一活动。在这一活动开始时,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还亲自上阵担当导游,向媒体、公众讲解垃圾处理相关知识。(7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处理城市垃圾,从掩埋到焚烧,这本身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无论是从成本核算还是环境保护上都显示垃圾焚烧往往比掩埋更为有效。可以看出,垃圾焚烧项目是名符其实的民生项目。然而,由于公众对于这样的民生项目的误读和疑虑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进行反对,这些反对大部分不是来自科学论证上的理由而是出于心理上的反对。既然如此,唯一打消公众对于这样的民生项目的疑虑利器就是信息透明。这包括垃圾焚烧项目的地点确定、成本支出、环境保护、社会效应等多个因素都需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公开。

  公众反对建造垃圾焚烧项目,最为关心和关注的就是环保问题,即是否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在地点的确定上,需要事先充分征集民意,让公众充分参与进来,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共同汇聚成该民生项目的民意表。而只有通过如此程序的民生项目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因为事先已经有民众的参与,已经进行意见的表达,这本身就是尊重民意的表现。而这也是一种信息透明化的过程,将垃圾焚烧项目的地点确定公之于众而不是遮遮掩掩,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而不是在最终确定之后再公开。

  针对公众对于垃圾焚烧项目的不理解,有必要进行科普宣传。以科学的方式传递出科学的信息,将垃圾焚烧的全过程进行公之于众,让人们了解到垃圾焚烧的原理以及影响,而不是让公众蒙在鼓里。而只有这样的全程透明,人们的疑虑才会渐渐被打破。在这个科普的过程中更不妨进行试点方式,先采取一个小型试验,以实地建设与焚烧的形式传递真实的场景。当人们看到这样的垃圾焚烧项目在实际运行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各种影响也能够清晰化。如此就可以有效避免深深禁锢在公众心中的疑虑。

  垃圾焚烧项目是民生项目,但并非天然就能够“接地气”,也并非需要强制“落地”。而只有将民生项目的全部过程都公之于众,以透明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诸如垃圾焚烧项目这样的民生项目才能真正打消民众的疑虑,让民众从心底接受这样的项目。因为在透明化运作之后,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而不是出现在“暗箱”中,人们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时反馈,时刻监督项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