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风:体育中考提质能否借校园足球的东风?
眼下,正是各地一年一度的中考体育考试季。自2008年之后,随着体育逐步成为各地中考的必考项目,体育受学生、家长、学校的重视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一个日趋凸显的现象是,多个城市的满分成绩标准均低于“国家标准”,有的甚至仅相当于及格水平,体育中考却被异化为某种意义上的送分考试。(据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去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标准规定,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然而,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发现,目前不少地区的中考评分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体育中考沦为送分考试,对比当下中小学生堪忧的体质,情况不容乐观。
其实中小学教育中不重视体育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体育课少、师资力量欠缺、以及场地器材等原因都在制约着这门课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下,体育的中高考地位决定的,由于体育中高考无需统考,所以“音体美”沦为“副科”也就在所难免。
多数地区体育中考的标准低于国标也反应出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学生的体质达不到国标的标准。素质教育在中国推行多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也喊了多年,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胖子扎堆、近视眼低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
今年3月国家公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规定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课时比重,中国足球的发展已成“国家战略”,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校园足球一时如火如荼。但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足球还是其他体育项目,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强国人的身份素质,力量和速度的训练永远是最基础的。在各地的体育中考中,男女生的长跑和男生的引体向上标准一降再降,可见体育的基础训练效果之差。
体育中考异化成送分考试反映不出学生的差距,本身透露着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能力大于选拔的科目,对体育本身的不重视实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课本为提升身体素质而设,忽视身体素质的平衡发展与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考试本身不是目的,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校园足球,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们期待体育课的改革也能借校园足球的东风,完善师资配置和设施建设,改变“副科”观念,增加学生体能的训练,督促学生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体质,逐步提高体育中高考的评分标准,真正使得体育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素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