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新长征 赣州市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纪实

27.10.2014  18:12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而苏区干部好作风却在赣南大地沉淀为“红色基因”,并日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瑞金叶坪,华屋小组危旧土坯房改造现场,村民为忙碌的干部捧上米馃、擂茶;兴国,革命烈士后代胡续生唱起了新山歌:“又见苏区好作风,结对帮带联群众;送饱送暖送新屋,粘心粘肉铭恩情”。

    一场以能力革命和作风革新为内容的干部作风建设新长征,已在赣南启程。

    精神雨露 润物无声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近日,记者在兴国县看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内容的宣传牌张贴在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地醒目处,时时提示党员干部要注意补精神之“”。

    理想信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动力,是干部能力革命、作风革新的思想基础。进入新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一些干部理想信念有所动摇,作风不实、不接地气的情况时有发生。

    基于这个认识,赣州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在市委主要领导的亲自部署下,2012年7月2日,我市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启动了“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将红色基因植入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灵魂,代代相传。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市一波又一波地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由农民自发成立的宁都县卫东文宣队将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定精神,编成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剧目进行演出宣讲,既通俗易懂地宣传了政策精神,又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崇义县组建“流动党校”,翻山越岭,深入村寨,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党员活动室,通过一次次“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点对点”服务,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决策精神,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瑞金市秉承苏区干部好作风,组织党员干部每2月定期在农户家主持召开一次“夜谈会”,和群众共照一盏灯,共围一张桌,共坐一张凳,共谈一席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把党的政策精神宣传到群众中。

    ……

    精神的力量引发广泛的共鸣,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激荡起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暖流。近两年来,赣南百万群众清明祭奠缅怀革命先烈活动都如约举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如同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成为激励赣南人民推进振兴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怀着同一种情感,老红军、学生、机关干部、普通百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祭奠现场,追思革命先辈,展望美好未来。今年清明节,于都县年近百岁的老红军钟明坚持要坐着轮椅来参加祭奠,他说:“清明祭奠活动很有意义,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赣南儿女慎终追远、奋斗进取。”据不完全统计,2年来,赣南共有241万余人参加了清明现场祭奠,4083万余人次参与了网上祭奠。

    精神雨露,润物无声。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切认识到自己应有的使命担当,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宗旨,投身改革振兴。

    服务基层 锻造队伍

    日前,记者走进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项目施工现场,看到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个项目的成功引进,从对接洽谈到开工,仅用了7个月时间,创下中汽零集团在全国投资的新纪录。

    关于洽谈中的细节,章贡区工信局副局长曾小英至今历历在目。“当时陈总在广州出差,推辞说以后再联系。”曾小英回忆,在招商干部的再三争取下,陈总最终被真诚所感动,第二天早上9时许,两双手握到了一起。

    曾小英说,接通电话的那一刻,如果我们的干部没有对事业负责任的韧劲,也许就没有今天这一段双方共赢的佳话。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也是锤炼锻造干部的过程。2年多来,我市主动对接,先后促成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五矿等一个个知名央企落户赣州。赣台会、央企入赣、中国光彩事业赣州行等重大招商活动先后引来项目176个,签约内资2132.3亿元、外资15.58亿美元。“在招商引资、部委对接等工作中,我们学会了宏观思维与微观操作,学会了从更高层面谋划和推动本地本部门工作。”多次赴北京与国家部委对接的一名领导干部发出这样的感慨。

    结合“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干部交流锻炼,推进干部能力革命、作风革新,带来了大批招商项目成功落地、众多民生实事加速办结的显性成果,也带来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担当意识的悄然变化。

    近2年来,我市积极与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双向交流挂职工作,84名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下派”我市挂职锻炼,30名赣州干部“上挂”交流学习,双向交流挂职的规模、力度空前。选派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挂职锻炼的兴国县人民政府县长赖晓军说,通过到国家部委挂职,零距离感受了国家部委规范的运作模式、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朝着让更多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这一目标,我市整合各种资源,以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原来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如今,一跃成为全市农业产业生态化、现代化的标兵。火燃村14个村民小组,446户人家,1840人,“三送”干部刘湘挨家挨户走了个遍,能喊出不少村民的小名,他和“三送”队员们帮助村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带动6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像刘湘一样,扑下身子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在各地不断涌现。一次暴雨中,信丰县西牛镇坳上村下布塘村小组2名70多岁的老人困在危旧土坯房里,儿子不敢进去。危急时刻,是钟晓斌、袁启清等4名干部手牵着手冲进去,赶在土坯房浸塌前将老人救出。“‘三送’干部比亲生儿女还亲!”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10万干部扑下身子、沉在基层,接了地气,改了作风,加深了对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赢得了群众的肯定与好评。截至目前,全市“三送”干部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68.95万件,收集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54.25万条,这些群众诉求、意见建议绝大部分得到了解决和采纳。

    风清气正 助推振兴

    在今年全市“两会”上,各大会场没有摆花草,没有铺红地毯,代表、委员统一乘坐大巴参加会议和活动,统一吃自助餐。其间,中心城区不封路,不安排警车开道,家在赣州市中心城区的代表、委员们不安排食宿。

    “两会”会务工作从简,会议却更加高效。“听到答复,我感到意外而高兴。”市政协委员陈昌立说,2月10日他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作了《必须加强赣州城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建言,次日就得到市有关领导的答复。这是赣州“两会”第一次一对一、面对面回复委员建议。

    作风正,则干部强、事业兴、民心顺。近年来,赣州在打造风清气正环境中出实招、求实效。

    赣州铁腕整治干部“庸、懒、散”,始于2010年11月。当时,市委一个会议结束后,全市18个县(市、区)委书记和赣州经开区党委书记被留了下来,观看由暗访人员拍摄的干部作风“庸、懒、散”百态。开会打瞌睡,上班网络购物、玩电脑游戏,对群众态度生硬,门难进脸难看等干部百态一一呈现……40多分钟的录像让在座者如坐针毡。那一刻,无需多言,无需动员,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干部作风,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各地迅速行动,从“小事”抓起,把“小事”抓严,坚持开门纳谏,通过设立投诉电话、媒体公开征集、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单位自查、明察暗访等多种渠道,共查摆出干部“庸、懒、散”等方面的具体问题1万多个,逐一认真整改。2013年以来,市县两级派出明察暗访组1249个,共开展监督检查1469次,2名作风漂浮的乡镇党委书记、1名县工商局长被免职处理,731名机关工作人员受到效能责任追究。市直媒体设立“公车交通违法行为曝光台”,共取消58个公车违章单位的评先资格。

    同时,赣州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市委、市政府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和下基层调研,带头对干部作风进行监督检查,今年以来,全市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128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专门成立意见组,广泛征集群众对领导干部“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查摆出的一共71418条“四风”方面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进行梳理,销号整改。

    “干部作风的改进赢得了民心,全市上下人心齐、心气高、干劲大,创业激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精神面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形成了凝心聚力推进振兴发展的生动局面。”谈及作风建设给我市带来的变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彭光华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说。

    对此,于都县方之圆广告有限公司的陈彦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在县工商局服务大厅,原来需要5天才能办好的审批手续,现在一天内就办妥了。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记者刘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