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味品到融入中心工作 甘肃点亮生态文明建设火种
2013年,兰州用一场漂亮的大气污染防治战役吸引了国人眼球。甘肃生态文明宣传工作也以此为动力,用西北汉子的豪情,为全国的“抗霾”运动点亮了希望。
人们常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甘肃全省生态文明宣传如火如荼展开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份全省数据资料,体现了“二者得兼”的价值:2013年,甘肃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63.7%,生态文明建设和宣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初步显现。
以双线思维为统领,生态文明宣传先行
甘肃作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水源涵养补给和遏制沙尘等方面,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被列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要求,要发挥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四大作用,做到生态文明宣传先行。甘肃省副省长郝远也指出,甘肃省必须把生态环境及其文化建设纳入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大局,牢固树立环保底线和生态红线“双线思维”,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加快循环经济示范省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
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的开展困难多、阻力大,基础非常薄弱。近两年,特别是甘肃省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绩效评估试点之后,全省对生态文明宣教工作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这可以从“调味品”到“融入中心工作”的角色变化窥见一斑。
甘肃省环保厅副厅长孙玉龙在谈到生态文明时,指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要以“双线思维”为统领,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好,把民情民意疏导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营造好,而且应该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百花齐放——特色创新——探求规律
2013年,甘肃省生态文明宣传结合“6·5”世界环境日、环保中心工作,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呈现出喜人的百花齐放之势。“6·5”期间开展的“六个一”系列宣传活动,吸引了超过10万人参与;“绿色创建”已被写入政府目标责任书;全省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多人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彩绘美丽甘肃”书画摄影展的一笔一纸一镜头,演乾坤之大,绎人心之微;绿色课件评选活动搜集汇总了一批生态教育的精品课程;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媒体宣传呈现出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此外,甘肃省环保厅又于近日建立运行了“环保知识每日一题”网络平台,向公众介绍环境基础知识。
一年来,甘肃省鼓励和指导各方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百花齐放的基础上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建立长效机制。甘肃省环保厅将生态文明宣传纳入日常环境宣传中,打造了制度建立、信息沟通、媒体合作和多部门环境宣传活动等“四个平台”。同时,参照相关文件,建立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办法和标准甘肃实施意见》,在目标化推进、制度化运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评估等方面建立了参照体系。据介绍,这些“本土化”措施,在提高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整体水平上已经显现出了一定成绩。
孙玉龙表示,下一步,甘肃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将向探索规律稳步迈进。他指出,在学习了相关知识、掌握了基本方法和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要鼓励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工作者去调研、去思考、去总结、去提炼、去实践。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探求规律的过程,才能更感同身受地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我们做什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经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引导和类似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这样成功案例的洗礼,甘肃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宣教工作的自评报告》里,这样评价一系列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学生的环境意识高于其他年龄层,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高于农村居民。公众对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最为关注,而对远离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不够。城市居民最关注空气、噪声以及工业污染,而农村居民则更关注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大部分公众的环境意识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对政府的依赖性逐渐淡化,这对于公众自觉提高环境意识和自觉参与环保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诸多由公众自发形成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接受、倡议、实践,形成了生态甘肃的星星之火。甘肃人在用科学管理搭建绿色屏障,用循环经济激发绿色动力,用传承发展续写绿色文明。一片青山沃土,一方碧水蓝天,一个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