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公共资源姓公说的不只是西湖会所
5月26日,在听取西湖周边会所整治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垄断享用,更不能搞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去年以来,杭州陆续关停转型西湖周边30家会所,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新华网5月27日)
公共资源应该姓公,这既是政治常识,也是公众期待。然而类似西湖会所这样公开侵占公共资源,变成少数人自留地的现象却并不少见。西湖会所的整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什么成绩,而是拨乱反正,是对少数人垄断享用公共资源这种错误行为的纠正。
习总书记所讲“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垄断享用,更不能搞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虽然是针对西湖会所整治所讲,但却非常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公共资源的范围很广。西湖景区是一种公共资源,道路、土地、森林、国有资产,包括政府所掌握的各种权利,这些其实都属于公共资源的行列。这些公共资源有没有被少数人垄断享用的现象?另一方面侵占公共资源的行为也并不是只有建会所一种。当时西湖边的会所为何能一路绿灯,说建就建,除了监管不到位,有没有权力介入其中,有没有领导的授意指使?类似的问题还有国有资产被贱卖,借审批权力吃拿卡要,利用手中资源权力寻租等等。
公共资源为少数人垄断享用,滋生腐败,败坏风气,必须予以纠正。然而在纠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这些公共资源为何会成为少数人的自留地,后花园?公共资源从姓公变成了姓私,一是少数人的私权太大,缺乏约束。众所周知,能够垄断公共资源的人往往都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一旦这些领导无视权力的约束,再加上来自外界的利益诱惑,自然会将公共资源变成一种牟利的资本,反正是公家的东西不沾白不沾,不拿白不拿。二是公共资源的公共性不明确,缺乏公众的监督。究竟哪些是公共资源,谁才是公共资源的主体,政府没有明确的清单,公众没有清晰的账本,在这种情况下,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公共资源就变成了一本糊涂账,给了少数人浑水摸鱼的机会。
公共资源不为少数人垄断享用,这是由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所决定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打公共资源的主意,借公共资源谋取私利,这是作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公共资源管理者的要求。要想让公共资源真正姓公,就得扎紧制度的笼子,改变公共资源管理模式,增强群众监督,让少数人没有垄断享用的机会。只有这样,公共资源的公益性才能凸显,公共资源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公共资源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