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推行激励制度 员工多跑步月底奖1000元
中国的城市跑步运动在2013年迎来了它井喷式的爆发。而在福州,跑步同样成为了城市热词。
“自从有了现金奖励,小伙伴们每天都在跑步,微博,微信,内网上到处是运动的图片。”在福州一家IT公司工作的小陈,昨天跟记者描述了他所在的部门目前的状态,乐呵呵的。
从11月20日开始,小陈所在的部门实行了一个鼓励有氧运动的计划,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年底分别拿出1000元钱,奖励给里程数最多的团队。从此小陈和小伙伴们运动的积极性更加高了,他们设计了很多特色有氧运动,譬如夜登鼓山,家挨得近的同事,结成“跑友”一起下班回家等等。
鼓励全员参加
小陈所在的公司的一个部门下面,分若干个专业组,专业组为一个小团体计算里程数,每个月团队运动的总里程数最多的,算月冠军,季度冠军和年总冠军,也是同样的计算方法。这项政策从11月20日开始算起,每个月10日颁发月度冠军。
而且最近部门有通知,可以设置很多单项奖,譬如最持久奖,进步最大奖等等,分别颁发奖状,也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奖励金额也不少于一千元。
除了最普遍的跑步运动之外,为了让运动计划得到有效公平的贯彻,小陈所在的公司,还专门针对其他运动制定了详细的运动里程数的换算表。爬山1公里相当于跑步2公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一个等于跑步10米,跳绳一个算跑步5米里程;呼啦圈转一个小时等于3公里等等。
个人运动项目没有人监督,全凭诚信,员工们每次运动,最好附带运动相片。每个月的10号跟小组的教练,汇报里程数。小组的教练再汇报到部门总教练和副总教练处,按照公里数颁奖发钱。
小陈说,他们每个小组大约10个人左右,为了鼓励全员参与,如果小组有半数以上的人参加,里程数翻倍。
夜登鼓山,组团去公园散步
从计划颁布的那一刻开始,小伙伴的运动热情就被点燃了,内部系统每天都有人上传小组运动的图片,每个人的手机上都装上跑步计算里程的软件,晒图片的同时,也把运动的里程数截图传到公司内网。
本月10日,部门的第一单奖励,奖给了王先生所带的小组,让同事们羡慕不已。王先生说,自从部门出了这个规定以后,他在小组内部征集意见,此后他收集到的好点子有夜登鼓山,吃完饭到公园里面散步,还有去福清大华山看枫叶。把这些活动建议列出来后再召集参加的组员,他的组一共有12个人,每项活动报名的都有7-9个人,此后这些征集到的活动建议基本上都落实了。
上周末,王先生和同事们开车去福清大华山看枫叶,在山上烤了红薯,欣赏了很多小瀑布,大家都很开心。自从团队活动多了以后,王先生和组员们的沟通也顺畅了很多,会上发言大家都很积极。
管理层也纷纷加入
不单是普通员工,部门的主管也积极行动。小陈说很多同事都开始跑步或者步行上下班,不开车了也不骑电动车。
小陈所在的部门的主管说,这项措施也是引进一些外企的做法,有研究资料表明,走路上下班的员工少请病假,国外的一些企业,还给走班族每个月数百元的津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适度的运动可以活跃思维,让人心情愉悦。
奖励的钱从哪里出?小陈说部门以前都有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活动经费,这些经费原来被小组拿去吃喝玩乐,现在换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既能增加团队凝聚力,还能保证身体健康,大家都举手称赞。东南快报 特约记者阿丽
今日中国跑步为何突然流行?
1学习成功人士
当郁亮、潘石屹纷纷跑起了马拉松时,你会不会觉得,跑完马拉松——也可以混上那么一分成功人士的影子?连王石也从登山转跑步了,万科的高管们都在跑。
2中产阶级来了
作为一项文化的跑步运动自196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始终是在中产阶级中最为盛行。至于中国,5400美元的人均GDP(2012年8月)意味着更多的闲暇、更多的享受应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开始复制1960年代西方的社会生活图景了?
3社交媒体的分享
2012年,一个关键的节点是——耐克公司与苹果合作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序Nike Running,鼓励跑步者将运动数据分享到包括Nike 、path、face-book(在中国是微博)的平台上。凭着这项创意,耐克公司获得了2012-2013年度最佳创意公司第一名。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类内心深处的炫耀冲动得以得体而尽情地释放。当然,跑步仍然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我们需要别人知道:我在孤独。
4宝贵的无聊
长距离跑步让人第一次进入了“无聊”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是很难被允许无聊的,一部手机就包含了漫无边际的信息,随时控制你的注意力。而一旦开始进行跑步,漫长的时间里,除了两脚机械地交替着地,人没有任何事情可做,只剩下脑袋,被迫把生而为人的所有碎片都回想过了一遍。体会呼吸,体会摆臂的频率,体会哪怕一点点姿势上的改变带给全身不一样的反应。
5重回掌控的幻觉
生活的其他方面一盘散沙的时候,跑步能提供一种掌控的幻觉。“心碎俱乐部”的发起人鹿特丹在她刚刚失恋的日子,失魂落魄到丢了刚找的工作,父母抱怨、前男友嫌弃,“整个世界都在崩裂”。
她是无意中开始跑步的:没地方哭,躲到操场去哭,走了几圈之后跑起来,“心肺因为承受不了而要爆炸的感觉代替了之前已经像剧毒一样侵蚀自己的心痛感”,她跑了足足十六圈。从此她就开始跑步,“23小时里你都是一塌糊涂的,但跑步的一小时,打起精神,觉得自己还像个人样。”
据南都周刊
延伸阅读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
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不管是谁,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迎来体能的巅峰。游泳选手在二十到二十五岁的年纪,拳击手则在二十五到三十的岁数,而棒球选手在三十五岁左右,会分别跨过肉眼看不见的“分水岭”。
好在艺术家的巅峰状态因人而异,比如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六十年人生的最后几年间,写出了《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意义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就我而言,在人生四十年代的后半期,作为跑步者的巅峰到来了。
回想起来,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十年当中,我的世界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做人方面也有了一些长进。从四处碰壁之中,学会了生存的诀窍。
但话说回来,人的本性不会极端地发生变化。希望一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
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