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官员:转基因作物不存在“滥种”问题

18.10.2014  12:03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寇建平(资料图片)

  导读:部分科学家指责农业部在转基因产业化问题上的“不作为”,研修班会议间隙,在同北京青年报记者单独交流时,寇建平处长坦言农业部门要考虑全局,有许多顾虑,推进产业化既要看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还要考虑产业化的机制设计是否齐备。

  在昨日举办的“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报道研修班”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寇建平就转基因安全监管等热点问题一一进行解释澄清。他明确表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不能是个人说了算,不是“隔壁王大妈说不安全”,而应该是专业的权威机构说了算。

  据了解,这些权威机构包括部际联席会12个成员单位;即由部际联席会12个成员单位推荐的安委会,目前第四届共64名委员,其中农业领域25人,环境领域19人,质检领域11人,卫生食品领域18人;标准委员会及目前40个双认证有资质机构。此外,还有同行专家群体。

  寇建平强调,转基因产业化也不受利益集团控制。目前,转基因研究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资助,评审制度为政府组织第三方权威机构和科学家团队进行评价,审批部门同样为政府部门,负责批准发放安全证书和品种审定证书。涉及到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

  “你说把那么多买通了,可能不可能?”他反问。

  此前,部分科学家指责农业部在转基因产业化问题上的“不作为”,研修班会议间隙,在同北青报记者单独交流时,寇建平处长坦言农业部门要考虑全局,有许多顾虑,推进产业化既要看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还要考虑产业化的机制设计是否齐备。

  据报道,目前公众对待转基因技术多存有疑惑,对转基因食品及相关话题日益敏感。被问及为何会出现这种趋势,寇建平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自主选择意识更明显。

  就在同其交流过程中,他的手机连响几下——信息来自在此前一天刚在研修班上做科普演讲的转基因棉花专家吴孔明院士。因为讲到目前科学家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影响生育,经媒体报道后,吴院士遭到个别反转人士攻击,一早上收到数封“骂人”邮件。而该结论此前早已印在农业部宣传转基因科普的小册子上。

  此外,针对公众关注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到期问题,在与北青报记者交流中,寇处长也一一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北青报:近来央视接通知,全面叫停强调“非转基因”的广告。您了解这个情况吗?

  答:这个是由农业部工商总局一起做的。说全面叫停“非转基因”广告不准确。只是针对不实和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广告。个别企业广告涉及到转基因的宣传部分,不符合广告法基本精神,严重不真实。因为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也就是实质等同原则,这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都是有定论的。暗示非转基因更健康会误导消费者。况且,目前国内外的花生、水稻等一些根本没有实现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作物,也宣称自己是“非转基因”的。因此,必须规范涉及转基因的广告,对没有商业化的产品禁止使用“非转基因”广告词;对已经商业化的产品,也不能使用非转基因更健康等误导性语言,不能把转基因变成商战的战场,为转基因产品和非转基因产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北青报:如何评价转基因大米公众试吃活动?

  答:属于个人的自愿行为。

  北青报:前不久,央视记者在湖北调查,发现超市有售转基因水稻。但农业部目前未批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此前也有反转人士质疑,中国已经成为转基因作物滥种最严重的国家。情况到底怎样?

  答:应该说不存在“滥种”问题。“滥种”可以理解为已经泛滥。央视调查中,提到在湖北买5袋大米,3袋检测出转基因。按这个结论往回推,市场销售的水稻种子中起码有五分之三为转基因品种,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节目中记者调查时还要打电话找“熟人”购买,说明量很少,属于“地下”交易。没有种子不可能大规模种植。但零星的违规偷种行为确实有,我们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转基因作物种植总体可控。目前,对转基因品种从实验室到制种、销售等环节,都有监管流程。首先,转基因实验要经过农业部审批,对种植时间、地点、规模均有规定,同时附带监管措施。比如因作物不同规定周围100米或300米之内不能有同类作物种植,防止花粉扩散。在田间播种期、作物的开花期、收获期等关键环节,监管部门要到现场,看种植规模、时间、地点是否符合批准要求,周围隔离措施是否到位。还要监管种子收获、秸秆灭活等处理,发现次生苗都要翻掉,要保证实验做完后,就没有这个作物存留,保证全程不会造成扩散。

  北青报:农业部门监管得过来吗?

  答:可以实现有效监管。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除了海南试验多一些,兼管任务较重外,其他省份试验田没几块。按照程序依法进行,研究阶段的种子不可能扩散出去。此外,在品种审定环节,我们还专门采取措施,规定凡参加审定的品种,都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发现后即停止审定资格,对制种基地,种子市场也要进行抽检,这就保证了转基因种子非法流入市场。

  北青报:既然有完备的监管流程,种子从哪里流出来的?目前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的排查情况如何?

  答:转基因监管工作是一个常态化工作。我们每年都有排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转基因水稻的零星扩散有历史原因。1986年,我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中就安排了转基因水稻研究项目,在此阶段,转基因水稻研发进程较快,还曾经组织过抗虫转基因水稻的推介会并赠送种子,而2001年《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才颁布。条例颁布后,确立了对转基因科研、产业化的依法管理,也对流出的种子进行了收回和销毁,但不能保证有人偷藏种子,非法种植和销售,那就依法严格监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欧盟退回我们的米制品与我国退回美国输华的转基因玉米品种一样,都涉及到管理的问题。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转基因水稻已获得国内安全证书,是安全的,但根据贸易国(地区)规定,要合法销售,不仅要取得本国的安全证书,还需要取得贸易国的安全证书。而我国并没有到欧盟申请安全证书,因此遭到欧盟退运。同理,美国输华玉米在未获得我国颁发的证书前,不能到中国市场来,如转基因玉米mir162,但其他已获我国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就可以进口。

  北青报:我国转基因安全评价的程序是什么?

  答:我国有健全的转基因安全评价制度。在审批环节,申请经初审后,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评审,农业部批准后,公开结果。经过安全评价的作物,还需要品种审定、种子生产许可、种子经营许可等一系列流程。

  北青报:我国转基因管理相关信息透明度如何?

  答:我国转基因管理和审批的政府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农业部官方网站专门增设“转基因权威关注”,主动公开信息,方便民众了解最权威、最新的信息。去年,还办理了400多个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

  北青报:转基因标识与安全性有关系吗?

  答:标识是为了满足公众消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与安全性无关。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北青报:近期国内两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到期。大家都关心这个“到期”意味着什么?续申请进展如何?

  答:农业部已收到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两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续申请,目前正在评审过程中。中国的安全证书期限5年,按照规定,在安全期内,如果这个转基因生物没有发现存在新的安全问题,就可以续发安全证书。目前其他国家基本没有对安全证书设定有效期限,像美国不规定期限,但发现有安全问题就收回证书。

  北青报:走完续申请程序要多久?

  答:要经过转基因生物安委会评审、农业部批准,同其他递交到农业部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进口申请程序是一样的。

  北青报:哪些因素会影响转基因品种的推广评估?

  答:颁发安全证书、农民欢迎是推广的前提,其次还要看生产需求、生产性能是否符合品种审定的标准,对经济、国际贸易等的影响,社会接受程度,还有对环境影响以及知识产权状况评估。

  北青报:有专家解读,这两年农业部对转基因项目的审批放缓,意味着我国的态度更趋保守?

  答:那是猜测,这两年确实在审批上把握了节奏,2012年、2013年各批一次,但审批工作是依法审批的,我们的市场是开放的,进口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审批并未停止。当然在审批时会考虑经济社会影响,也要考虑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程度等诸多方面。只是更慎重了,没有刻意放缓。

  北青报:去年有61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呼吁尽快推动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应用。媒体报道张启发院士还说过:“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依靠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不敢拍板是不作为,导致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错失良机,再等待拖延将误国。”这问题怎么看?

  答:科学家更多从科学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如要推广产业化,要首先做好产业化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这个品种的生产性能要非常好,比传统品种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了保持贸易的连续性,产业化前首先要申请主要贸易国的安全证书,这个流程一般需要3到5年时间,还有产业化后标识如何管理?品种审定、种子生产、产品收购、储运如何进行?市场接受程度如何?经过这些综合评估后,才能推进产业化。

  北青报:那这些工作由谁来推动比较合适?

  答:国外由跨国公司自己完成,但国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教学科研单位,存在脱节问题,在产业化前必须设计好,要先解决这个问题,为产业化铺平道路。这主要应由研发单位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