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制造业PMI创新高 观点:补库存延续性难言乐观
国家统计局1日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为18个月以来的新高。分析人士认为,PMI略超预期主要是受到生产指数的拉动、下游需求比较旺盛,但分项指数缺乏亮点,暗示未来需求可能趋弱,补库存延续性不宜过分乐观。
10月份PMI略超市场预期,显示下游需求仍较为旺盛,补库存动能并未出现衰竭。生产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5.6%,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生产扩张的同时产成品库存却在收缩,市场担忧的产能过剩压力并未真正显现。
一些中观数据也证明10月份需求环比出现好转。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54城市总成交量达到27.7万套,环比上涨5.5%,成交量创年内除3月以外第二高点。另数据显示,发电用煤在经历9月份的消耗量下降后,10月份的消耗量明显回升。
不过,分项数据缺乏亮点、表现趋弱。需求方面,新订单指数为52.5%,比9月份的52.8%回落0.3个百分点。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50%,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在手订单指数为45.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预期方面,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6%,虽然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但仍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
由于新订单指数依然位于临界点之上,需求并未转向悲观,因而补库存短期可能还会延续,但是对于其空间和持续性不宜过分乐观。内需方面,房地产市场已经到了必须出台长效机制的时期,房产税出台的可能性逐步增大。为了完成房价调控目标,部分城市可能在四季度出台部分微调举措,比如北京的限房价竞地价政策。
外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并不平坦。美国10月份就业数据偏弱,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新型经济体中的俄罗斯经济增速在放缓。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对出口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全球经济总需求依然偏弱,如传导至国内,将压制工业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生产积极性。
从宏观调控政策看,鉴于经济运行企稳向好明确,下一步“微刺激”政策力度可能趋弱,而随着物价水平上升,货币政策预计将维持中性偏紧。只要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全年M2增速保持在14%内仍将是流动性管控的目标。
长远看,短期的补库存逐步见顶并不可怕,关键是调结构的任务有没有真正完成。为逐步降低经济对于投资尤其是房地产的依赖,一方面应鼓励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另一方面应出台促消费的举措,收入分配、城乡一体化等改革的进程应当进一步加快。只有经济结构真正调整过来,中长期经济增速放缓和短期去库存来临才不会那么可怕。记者 顾鑫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