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大年初一禁忌多 忌喊人起床忌喝粥忌动针剪

31.01.2014  17:33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不过我们必须了解民间大年初一忌讳多多,免得不小心踩到“雷区”,触了霉头。不要问我,大年初一为什么有那么多“臭讲究”~~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的本意为“”,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01

  睡觉忌:

  睡午觉,懒一年?

  对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来说,过年是睡懒觉的大好时机。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各位马年第一天一睁眼,就要想到民间各种关于睡觉的忌讳,小心迷糊说错话、做错事哦!

  ”×××,起床啦!“NO!年初一早上,喊着名字叫人起床,那可是第一大忌,因为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起床以后还得走亲戚拜年,如果你家有亲朋好友喜欢睡懒觉,那就千万别那么勤快去太早。因为又有一个忌讳说,如果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不过谁会那么冒失,冲进人家卧室和睡觉的人拜年呢?

  初一睡午觉会懒一年?第一次听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这个忌讳是来自古训“禁昼寝”劝人不要懒散,否则会影响事业运。另外,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02

  吃喝忌:

  吃干饭,富一年?

  过年肯定避免不了大吃大喝,不过在正月初一还是要略微管住自己的嘴巴哦!

  正月初一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和药,这是有讲究的。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即使是现在,在年初一的上午也别喝粥,哪怕是鲍鱼龙虾粥,一定要吃干饭才能使得家里一年都很富有。当然这只是讨个彩头,千万别相信财富那么容易得到,否则坐吃一年干饭就家空了。大年初一忌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这样就省了很多事,除夕多做点饭就好了。

  年初一,已出嫁的女儿是不可以回娘家的,因为民间的说法是,过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内在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这个不方便明说。初二以后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03

  平安忌:

  动针剪,生是非?

  据说,年初一民间不仅忌讳吃药,而且可能打针什么的也不提倡,因为有个“忌动针钱”的讲究:“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针眼(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汗!

  另外众所周知的就是,初一禁忌动刀子和剪子,因为“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大年初一忌打破碗、镜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破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也有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吉祥话语,等待破五日再丢弃。

  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小孩子们由于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紧,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碎)来(了)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化凶为吉了。

  04

  发财忌:

  动扫帚,招霉运?

  过年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在新年伊始讨个吉利,所以大家不要一不小心犯了破财的忌讳。

  首先,年初一是不能洗衣、倒污水、垃圾、扫地的,因为据说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和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再脏也忍忍吧!不过记得大年初五一定要将过年期间所制造的垃圾清扫干净,谓之“送穷”,否则会带来穷困。

  年初一也别学“超级奶爸”林志颖劈柴生火,因为初一忌斧子劈木柴,俗话说“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当然,这年头一般也不靠劈柴取暖了。

  年初一忌借钱、讨债,这个大家都知道,“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可如果打牌输了钱,也别让别人从自己口袋里掏钱, 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