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宝剑等沈阳故宫文物将在颐和园展出
努尔哈赤宝剑等沈阳故宫(微博)文物“组团”在颐和园展出
清前文物首进京“专展”
本报讯(记者耿学清)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皇太极御用常服袍……这些清前珍贵文物首次在京专门展览。今天上午,《龙兴关外——清前文物展》在颐和园德和园布展就位,从今天起至6月28日,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珍品与观众见面。市民可趁五一假期到颐和园一览清前皇家文化风貌。
展览沈阳故宫镇馆之宝“组团”来京
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创业,至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是清王朝在东北地区奠基发展的阶段,习惯上称为“清前史”。沈阳故宫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也是收藏清前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本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分别从满族崛起、清初武备、宫廷生活和宗教祭祀等方面介绍清前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宫廷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
本次展览共展出122件(组)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20件,除大名鼎鼎的国家一级文物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皇太极御用腰刀、大金天命云板等重要清前文物外,还有见证努尔哈赤迁都历程的赫图阿拉出土的铁斧、辽阳东京城绿釉六角地砖、沈阳故宫藏御用武备;见证清入关前宗教祭祀文化的萨满祭祀用具、藏传佛教(喇嘛教)文物等。
此外,8件“天命钱范”来自辽阳博物馆,是后金政权用来铸造货币的模具。它们都是从努尔哈赤曾经建都的辽阳东京城考古出土的文物,质地均为陶制,分为满文钱范和汉文钱范两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与这些钱范同时展出的还有“天命之宝”、“天命通宝”铜钱,这些货币在努尔哈赤时期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交流、促进辽东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看点
部分文物处于收藏状态只在专展展出
据主办方介绍,这是沈阳故宫的文物首次来到京城。展出的文物如“努尔哈赤宝剑”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时也处于收藏状态,只在专门对外展览时才会展出。此次更是这些文物第一次在沈阳以外的中国大陆地区展览。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说,沈阳故宫和颐和园、故宫都有良好的关系,而与颐和园建立了定期交流展览的机制,去年颐和园“慈禧珍宝展”就曾走进沈阳,明年、后年还会有交流展览计划。
“颐和园和沈阳故宫南北相望、前后相继。”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故宫和颐和园的渊源颇深,沈阳故宫是清朝兴建的第一批大型宫殿建筑群,颐和园是清朝最后一座完整保留下来的皇家园林,都在196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同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展小贴士
这几件“宝贝”不可错过
“努尔哈赤宝剑”:为典型的明剑样式,由钢、铜等金属复合制成。剑身为钢制双刃,但剑刃未开,属于象征意义的职官佩剑。内錾有天官、鹿、鹤图案,从装饰图案看有“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玉兔呈祥”等寓意。明万历十七年,明朝命努尔哈赤升任建州卫都督佥事、左都督。明万历二十三年,他因“保塞有功”,晋升龙虎将军,接受了“龙虎将军宝剑”。
“皇太极腰刀”: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之物,是清初以武力开国的物化象征,曾由清朝供奉于盛京皇家寺庙实胜寺,历代皇帝东巡盛京时多有拜谒。
“清太宗皇太极御用常服袍”:样式为捻襟(大襟),圆领,箭袖(马蹄袖),主体由黄色织锦缎制成。暗卍字锦地、团龙、云纹缎为面,月白色暗花丝绫为里,中间为薄棉缝制而成。领、袖、襟为石青色地织金云龙纹,袖端熨褶用蓝素缎,大襟裙四开,有四枚小圆铜扣。此袍是典型的满族早期贵族男袍,对研究清前期宫廷服饰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