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宋元龙泉窑塑像
图1 北宋 政和五年龙泉青瓷菩萨坐像 高24厘米 温州市郊梧埏北宋白象塔出土
浙江龙泉地区林木茂密,瓷土资源丰富,且位于瓯江发源地,为制瓷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燃料,还为产品销售提供了发达的水路运输条件。该窑主要集中在浙南瓯江上游两岸,窑场众多,产品沿瓯江顺流而下,
运到丽水、温州、宁波,再远销至海内外,连续烧造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是我国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最大、外销地域最远的青瓷窑场。
北宋早期龙泉金村窑产品刻划花纹流畅工整,立体感强,与越窑风格相近,圈足内以石英土加瓷石垫白色垫条烧制。北宋中期以后,出现五管瓶、龙虎瓶、带盖盘口瓶等特色产品。此时金村开始效仿耀州窑纹饰,圈足内以泥质垫饼烧制,产品相对粗糙。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窑口主要在金村,大窑也开始烧造。出现了立体大莲瓣纹的特色产品,器形厚重规整,体量明显变小,釉色转为青黄色,以碗、盘、壶、杯、粉盒等生活用瓷为主,也有仿青铜礼器造型。
人物塑像只发现龙泉大窑和溪口烧造,而金村未见。宋元时期,大窑烧制的塑像常见佛像、八仙和各类神像等,溪口烧制一些体形较小的把玩人物塑像,数量极少。现藏温州博物馆的北宋龙泉青瓷菩萨坐像(图1),通高24厘米,1965年出土于温州市郊梧埏白象塔。该塔建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因严重倾斜被文物部门拆除。坐像周身施青釉,釉层匀称,釉色青黄,玻质感强,胎质灰白,“朱砂底”。菩萨头戴花冠,额有白毫,面如满月,双颊丰盈,双目微睁,凝视前方,神态安详。宝缯下垂及肩,颈、胸处挂饰璎珞、宝珠。上身袒露,腹束结带,臂、腕戴钏。左腿盘曲,右腿屈膝,跣足,半趺式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一只祥鸟伫立菩萨右脚趾前。塑像造型优雅,肌体丰腴,雍容华贵,有唐代遗风,又透出北宋佛教世俗化的审美意趣。此时龙泉窑已取代越窑地位,据《景德镇陶录》:“丽水窑:亦宋所烧。即处州丽水县,亦曰处窑。”又说:“处窑:浙之处州府,自明初移章龙泉窑,于此烧造至今,遂呼处器。”
宋室南迁后,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人口激增,浙江、苏南地区各类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南宋政府为解决财政问题,大力提倡对外贸易,龙泉青瓷因此大量外销。偏安一隅的安定局势和繁荣的经济助长了上层社会的奢靡之风。南宋早期,那种厚胎薄釉、单面刻划花、风格朴素的青瓷已无法满足皇室需求,他们开始追求黑胎厚釉的开片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这些产品的釉色将玉质感推向极致。在皇室支持下,龙泉大窑等窑场在胎釉配方、上釉技法、造型装饰、装窑烧造等环节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还出现了素烧工艺。釉料以浓稠的石灰碱釉替代淡薄的重石灰釉,釉色具有莹润如堆脂的玉质感。胎体轻薄,因釉面采用多次施釉、多次烧制的工艺技法,刻划纹饰不易在厚釉下显露出来,故改用模印、贴塑等装饰。黑胎厚釉哥瓷只在龙泉大窑、溪口等少数窑场生产,其器形、纹饰和胎釉特征均与杭州官窑相近。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开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有些采用裹足满釉的支钉垫烧工艺。以瓷石和紫金土二元配方为坯,其胎质比杭州官窑坚密,釉中玻璃质更多,釉层也较透明。以琮式瓶、双龙耳簋式炉等仿上古青铜礼器为多,它们是龙泉窑为南宋皇室生产的祭祀用瓷。
【1】 【2】 【3】 【4】 【5】 【6】 【7】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