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华:新留守儿童缺乏“心理陪伴”需关注

28.11.2013  12:18

  “很多中小学生一周5天在学校,有的甚至周末都不回家,父母对他们的陪伴和关爱同样也很少。”在长沙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儿童心理学专家刘正华看来,近年来长沙出现了不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已不再是乡村的“专利”,城市也逐步出现了新的“留守儿童”。(11月27日华声在线)

  留守儿童,这个原属于农村的专用名词,现在也开始属于城市,并且呈蔓延之势,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关注。许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拼,就把孩子留在了寄宿制学校,甚至连周末也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就由学校的老师看管,成了城市里新的“留守儿童”。

  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父母就在这个城市,或者就在“身边”,却没有时间陪自己写作业,甚至是吃一餐饭。小小年纪就在承受“孤独”之苦,得不到亲情,身边尽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非亲非故的人,对孩子的心理是极大的伤害。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智力,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正需要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

  如何让这些孩子能有一个“”,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是父母要千万百计地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哪怕是一起吃顿饭,或一起逛逛街,都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莫大抚慰。二是用人单位也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让家长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再就是学校也要多做一些工作,让家长认识到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要认为供孩子吃、穿、用就足够了,孩子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物质上的需求更加重要。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是说一个非常有钱的商人,给女儿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别墅,安排专人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专车接送上学放学,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可是最终女儿却走上了自杀的路。女儿觉得身边照顾她的人都是爸爸用钱雇来的,她一年只能在过年的时候见到爸爸,没有亲情的温暖,她一点也不快乐。其实,孩子的快乐很单纯,就是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就非常地满足。在外打拼的父母们,听到这个故事,不知你们有何感想,是不是觉得不管多么忙,都应该回家多陪陪孩子?要知道,亲情永远都是孩子心灵最好的润滑剂。

  再多的钱也抵不上对孩子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好的饭菜永远是父母亲手做的。城市“留守儿童”若是精神“缺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也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