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南康社区矫正人员近两年无重新犯罪

24.10.2014  11:03

    新华网江西频道10月24日电(吴亚芬)赣州市南康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从2010年8月起全面推开,记者获悉,截止2014年10月,南康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有127人,2010年至今共接受社区矫正人员387人,解除社区矫正260人,2013至今无一例重新犯罪。

社区矫正信息系统对矫正人员全天候定位

     GPS定位帮助准确掌握矫正人员实时情况

    近日,记者走进了南康区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南康区司法局局长刘举介绍,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工作人员由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四家单位共8人组成。在监管中心建有报到宣告室、个别谈话室、心理矫正室等。

    打开社区矫正信息系统的页面,每位被矫人员的实时位置、活动轨迹都一目了然。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对矫正人员的手机进行GPS定位管理,社区矫正信息系统可以对他们实行全天候定位,实现对矫正人员活动范围和所处位置的实时跟踪记录。

    “社区矫正人员的手机设置了自动报警,一旦出现越界、关机等情况,手机系统会自动向矫正中心发出报警信号。”如果矫正人员超出规定的活动区域而没有事先请假,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同时,在2013年10月,南康区社区矫正监管中心还配备了指纹识别仪,所有社区矫正人员都要通过指纹识别仪进行日常报到。

     多举措帮扶矫正对象 避免重回犯罪道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俗语说明了每个人所处环境的重要性。只有让社区矫正人员远离之前诱导犯罪的生活圈子,投入到新的生活中,才能避免重新犯罪。

    “我们通过整合公检法司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乡镇、街道、社区、干部、律师和矫正人员结对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早日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刘举说,社区矫正监管中心还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矫正人员一回社区就能直接上岗就业,实现无缝对接,避免他们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于家庭生活贫困又没有一技之长的矫正人员,社区矫正中心在给予一定的经济帮扶,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还会组织免费的劳动培训,帮助他们早日自食其力,迈向新生活。“多举措的帮扶,让社区矫正人员从内而外的改变了,去年到现在,没有一起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刘举说。

     未成年矫正人员蜕变阳光青年传播正能量

    记者在南康社区矫正监管中心采访时,正好有一批矫正人员在接受司法教育。课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授课的工作人员就坐在矫正人员中间,和他们一起讨论。

    1994年出生的陈明(化名)迷恋上网,没有收入的他常常入不敷出。在2011年10月的一个晚上,他在一网吧包厢内,用水果刀威胁一上网男子,抢得30元和一部价值200元的手机后离开现场。因案发时陈明未满十八周岁,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被纳入了社区矫正。

    刚来矫正中心报到的第一天,陈明情绪异常低落,心理包袱重,不愿意与人交流。工作人员了解到陈明学过理发技术,但是因为怕人瞧不起,他不敢跨出找工作的第一步。为此,工作人员联系到一个口碑不错的美发厅,并与美发厅老板达成未成年矫正保密协议,老板答应接受陈明试试看,并与其他员工一视同仁。

    陈明来到美发厅的第一天,就感受到同事和老板的热情。经过两年的工作磨练,在工作人员的监督管教下,在老板和同事的正面影响下,陈明努力工作,理发手艺不断提高,成为美发厅被顾客点名要求服务最多的师傅。

    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蜕变成了一个思想逐渐成熟的青年小伙子,一个歪路上的行者走向了正途,传播了社会正能量,这正是社区矫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