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去雁归来 就业市场看赣州龙南经济变迁
今年国家提出要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在城镇能够否实现稳定就业。
龙南县拥有32万人口,在该县就业部门工作了20年的吴朝阳,经历了从劳务输出到“引凤还巢”,也见证了龙南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10月7日,记者见到了吴朝阳。用他的话说,就业市场就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随着龙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外流的劳动力开始留在家乡,人口的“候鸟式”迁徙也在逐步减少。
舍近求远的“打工仔”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人均耕地少,大批被解放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沿海地区务工,“打工仔”“外来妹”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今年43岁的钟洪云是龙南县渡江镇下圳村村民,他就是那时去往广东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当年,家里7口人只有3亩地,想进厂又非常难,村里有人去广东务工,我也想出去闯闯。”钟洪云说。于是,1991年,20岁的他跟着村里人去了深圳,成为一名“打工仔”。
1994年,吴朝阳在龙南县劳务输出公司上班,他的任务是为像钟洪云这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找厂。“当时县里的企业少,大批解放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便寻求去外地务工赚钱。为什么选择去广东呢?一是交通便利,二是生活习惯相近。”吴朝阳说。
那个年代,由于通信不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加上劳动力供过于求,有的进了厂,也有的没进到厂就回来了。“我们去广东联系用工,要靠自己推销,因为那边的厂不愁招不到人,所以我们还要求着保安牵个线,见见人事方面的负责人。”吴朝阳感慨地说。
据了解,1996年,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金塘工业园的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落户企业仅有15家,远远无法满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水土不服的外乡人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落户龙南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用工需求大增。‘人找厂’也变成了‘厂找人’。”吴朝阳说。
事实上,2003年,吴朝阳就不再从事劳务输出工作了。当年,从龙南县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利用内资项目171个,实际进资13.7亿元;利用外资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资9184万美元,外企出口创汇1628万美元。
从那时起,吴朝阳转战中西部和北方,带着企业外出招工,龙南县还在贵州盘县、广西那坡县、贵州毕节市建立了劳务输入基地。“黑龙江、贵州、河南等省份都有我们招工的足迹。不过,我们千辛万苦招来的工人却很难留得住。”吴朝阳苦笑着说。
2006年,龙南县龙南镇政府帮助一家玩具企业从黑龙江招了十几个工人,干了不到半年全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说是生活不习惯,还是回家好;有的则听说广东那边工资更高,奔那去了。”吴朝阳如是说。
数据显示,2011年,龙南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1家,员工3万多人,当时企业缺工6000人左右。招工成为县里的一项重要任务。
翘首以盼的“雁归来”
一边是外来务工人员难以留下,一边是龙南籍在外务工人员众多,据统计,到2011年,龙南县在外务工人数已有4万多人。为此,龙南县开始挖掘本土人才,千方百计吸引外流的劳动力回乡就业。
连续几年,龙南县开展了“春风行动”“雁归来”等活动,利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向返乡的在外务工人员宣传家乡的产业发展、就业前景、优惠政策和人才需求等信息。“从成效来看还是不错的,今年仅‘春风行动’就为企业新招员工2406人。”吴朝阳说。
与此同时,借助《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的叠加优势,龙南的工业经济积极转型升级,落户的科技型企业不断增多。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面积已从10多年前的0.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9.31平方公里,落户企业也从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253家。
今年,吴朝阳又开始去“珠三角”了。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他现在是去把外流的劳动力再招回来。这也是龙南县招工的又一个新动作——“凤还巢”。
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的李志昕今年6月辞掉了广东的工作,回到龙南县去了江西新正耀科技有限公司上班,除了自己的所学有用武之地外,吸引他回来的还有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越来越注重“感情留人”,比如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改善员工生活环境等,政府则加快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医院、中小学校、公园及引农进城的“金塘花苑”等新市民公寓。
已经在外工作了20多年的钟洪云也打算明年回来。“每年春节前后,我们都拖着大包小包,像‘候鸟’一样来回奔波,现在孩子长大成人了,母亲也年纪大了,虽然在深圳一年有10几万元的收入,但是我和妻子想回来了,毕竟还是家乡亲啊。”(来源:赣南日报 记者 廖福玲 特约记者 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