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局长谈“三怕”:总感觉自己像是独行大侠

29.05.2015  12:25

山东省博兴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安英华

   反贪局长的“三怕

  一边是明显单薄的证据,一边是纷纷上阵的说情,安英华感受到了“鸭梨山大”。

  “都说自古法不容情,既然触犯了法律底线,就算亲人也要认罪,但发生在自己身上,恐怕谁都难以承受。

   好友反目,家人不解,总感觉自己像是独行大侠!”安英华苦笑着摇摇头,“但既然选择了反贪战线,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坚决干下去!

  “现在,不光家里亲人懂得了我工作的价值,就连孩子也十分体谅我,还自豪地告诉同学,她的爸爸是一名光荣的检察官!

  先后参与、组织查办贪污贿赂等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50余件,查处县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22人,办案准确率100%……这是山东省博兴县检察院反贪局长安英华从事反贪工作25年交出的一份答卷。

  眼前这个人,一身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就是他,先后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荣誉。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无所畏惧的反贪斗士,他也有怕的时候,而且还是“三怕”。

   一怕 案子办不妥

  询问、讯问、查询、扣押、查封……每天,安英华都奔波忙碌在反贪第一线;每天,安英华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一年365天,天天这样;25年的检察官生涯,年年如此。寒暑易节,冬去春来,尽管时光匆匆,岁月苍老了容颜,职务得到了提升,但他“把每桩案子都要办扎实”的口头禅却一直没有变。

  “反贪工作相对于其他检察业务来说,有着很鲜明的特殊性。因为贪污受贿者大多是领导干部,文化程度较高,心理素质比较过硬,要想让他们认罪服法,可不是件容易事!

  迎着记者的目光,安英华打开了“话匣子”:在办案时,依法收集证据很困难,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阻力难以想象;在查账时,需要沟通协调银行和当事人单位,也容易受到不明真相群众的误解;每次讯问,都是一次斗智斗勇的艰苦较量,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还要熟知当事人千变万化的心理动态……可以说,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艰辛地探索和考证,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心、耐心和铁心。

  2013年春天,轰动全县的“某局副局长贪污受贿案”摆上了安英华的办公桌。正当安英华和干警们为此彻夜难眠之时,不少老领导、老同学纷纷找上门来,话里话外都是“别太较真”的劝诫。那段时间,安英华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还有的通过别人传话过来,要他“差不多就行,别给县里丢脸……

  一边是明显单薄的证据,一边是纷纷上阵的说情,安英华感受到了“鸭梨山大”——这起案子可谓是典型的“烫手山芋”,犯罪嫌疑人拒不开口、不配合调查,使审讯工作陷入了僵局;取证困难,线索极少。而如果依据掌握的证据处理,也能“说得过去”,既不违反规定原则、又不得罪人。但是,按照这一思路,大案岂不就变成了小案?责任心、使命感上哪儿去了?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又从何谈起?如果案件到此终结,社会各界对检察院的热切期待,将变成灰心丧气的失望!

  安英华主动请缨,立下了“军令状”:坚决办好这起案件,对得起肩负的职责使命,更要给父老乡亲一个明确而彻底的交代!

  信念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无比。下定决心的安英华,直接在办公室里支起了一张“行军床”,备足了“康师傅”,把生病的母亲托付给了妻子和亲戚,一头扎进了案子里。整个夏天,他呼吸着蚊香的异味,忍受着蚊虫的叮咬,耐心梳理着犯罪嫌疑人所经手的一页页凭证,从字里行间寻觅着每一点犯罪的“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日的“扒凭证”,安英华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犯罪嫌疑人的父母、妻子和儿子的账号上,每年总会多出一笔15万元的现金转存,接连四年均是如此。

  “这说不定就是线索!”怀揣着一丝希望的安英华,马不停蹄地和战友们跑银行、调监控、看资料。在艰苦的介入调查中,该副局长涉嫌“收受企业干股60万元、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当一摞证据摆在犯罪嫌疑人面前时,安英华眉宇一字放开……最后,该副局长被判刑十一年,“‘反贪局’替咱解了气”也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为之骄傲自豪的谈资。

  细心方能用心,细节成就精品。在档案室里,一本本厚厚的卷宗,凝结着安英华的心血和付出;十多块“集体三等功”“全省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单位”等烫金牌匾,见证着其从事反贪工作的宝贵价值。

  然而,安英华鲜谈荣誉,却找出一本有些泛黄的案卷,讲起了他初踏反贪战线时所犯的一个小过失——在记录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时,他一时笔误,将“59岁”错写成了“591岁”,尽管对案件并无大碍,尽管已时隔多年,但安英华却一直耿耿于怀、铭刻于心。从那时起,他就努力追求办案细节,生怕给办案带来瑕疵。

  “就怕案子办不妥,辜负组织的信任。”这是安英华对反贪战线所有战友的要求,更是他身体力行的不二准则。主持反贪工作两年多来,安英华带领全局干警先后查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0件34人,全部有罪判决,判处实刑14人,其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3人,均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怕 百姓不满意

  “说起贪官,百姓都恨得牙根痒痒。提到反贪,群众都寄予厚望。”这是安英华对于职责的形象解读,更是他坚持多年的铁律。为此,安英华付出了太多,也承受了太多。

  有一次,安英华接到群众举报,某乡政府的会计涉嫌贪污,民愤极大。带着慎重和愤慨,安英华来到该单位调查实情,没想到,负责接待的乡镇领导竟然是他的发小——和安英华从小玩到大的一个伙伴。面对发小“高抬贵手”的恳请,安英华很是为难;但想到群众举报信上那20多个鲜红的手印,他释然了。在随后的调查中,安英华居然发现,自己的发小也有贪污的嫌疑!

  “都说自古法不容情,既然触犯了法律底线,就算亲人也要认罪,但发生在自己身上,恐怕谁都难以承受。”尽管最终亲手把发小送上了审判席,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说起这段经历,安英华还是显得有些压抑。他重重吐出一口烟,澄澈的目光里透着几分无奈,更迸射出内心的坚毅:“只要对得起老百姓,咱就问心无愧!

  “干反贪,就要对得起老百姓,不然咱就白穿了这身检察制服!”采访中,安英华讲起了一次“自找麻烦”的经历。2008年秋天,一名村民找到反贪局,实名举报村支书贪污国家征地补偿款,并带来了7页手写的证明材料。看着信纸上村民们歪歪扭扭的签名,看着村民那双直欲喷火的眼神,一向性情温和的安英华震怒了,二话不说就拉着村民回村调查。然而,结果出人意料,该村土地并不是国家征用,而是属于“以租代征”的行为,并且手续不齐全,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该村支书侵吞村民的土地补偿款,属于涉嫌侵占罪,并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范围。

  “贪污的事,反贪局不查谁查?检察官得帮着想个法子啊!”当安英华对此耐心解释的时候,村民们俨然把安英华当成了“主心骨”,苦苦恳求他帮着“支支招”。尽管手头上还有几个案子,但安英华还是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随即展开连续行动——将此案转给侦监科,并通过他们督促公安机关受理承办,为平息民怨找到了合理渠道。最终,在他的多次催问下,该村支书被绳之以法,安英华受到了群众的百般信赖。

  惩治贪污腐败,打击职务犯罪,这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更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群众利益、力争群众满意的目标。为此,安英华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一心扑在办案上。女儿今年24岁了,已经就读大四的她,一次也没有享受过父亲陪伴游玩的快乐,这是她经常和父亲抱怨的遗憾,更是让安英华愧疚的回忆。

  “我喜欢竹子,挺拔苍翠,风骨凛然,这和我所从事的反贪工作极为神似,所以给女儿取了‘竹青’的名字。”采访中,安英华带着几分内疚,说起办案过程中的点滴。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睡觉时放在床头,生怕因为疏忽耽误工作;他的书柜里,摆放的全部是和法律有关的业务书籍,案头上堆着一摞摞的案卷,因为“经常是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突然发现了新的线索和情况,并相互交织在一起”;他没有任何的爱好,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玩”,唯一的嗜好就是吸烟,他说“吸烟能够让心静下来,更好地投入到办案当中……

   三怕 亲友来说情

  在安英华的《办案札记》上,有一段这样的心得:“反贪工作牵扯千头万绪,案情相对复杂。要想办好每一起案子,仅有‘火眼金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对原则的坚守、对正义的坚持、对反贪事业的忠诚。这是我,一名老检察官所必须遵从的底线!

  2010年冬天,安英华在侦查案件中意外发现,县城某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存在受贿现象。按理说,案情简单,证据确凿,好办得很,但安英华却着实犯了难——犯罪嫌疑人是自己的朋友,其妻子和自己的家属又是同学。对方屡屡登门苦求,就连一向体谅、体贴他的妻子,也唯一地破例恳求他“帮帮忙”。

  “工作的事,你不能掺和!”正为此案纠结的安英华,当即把妻子狠狠地训了一顿。没想到,一向通情达理的妻子,这回竟和他犟起嘴来:“你自己好好想想,干反贪就干反贪,反来反去最后都反到自己人、身边人头上了,难道非得落个众叛亲离,没有人情往来才甘心?

  听着妻子的数落,安英华久久没有搭话,而是点起一根烟,把脸深深地埋进了浓浓的烟雾中……

  一边是法律,一边是人情。面对这种难以取舍的抉择,安英华最后撂下一句狠话:“心里没鬼,还怕查吗?只要犯了法,不管谁都要查!”于是,他顶着和妻子“冷战”的尴尬,瞧着个别朋友有些“鄙视”的目光,坚持咬牙办案,并亲手把犯罪嫌疑人送上了审判席!

  “好友反目,家人不解,总感觉自己像是独行大侠!”安英华苦笑着摇摇头,“但既然选择了反贪战线,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坚决干下去!

  在承办另一起案件时,安英华遇到了重重阻力:犯罪嫌疑人不但百般抵赖、反复狡辩,还四处“投路子”,想侥幸蒙混过关。一来二去,当事人竟和他的大哥攀上了关系。为此,安英华遭遇了平生最难忘的一次家宴。

  “大哥是我平生最敬重的人,我们的情分很深厚,但是……法不容情!”随着安英华的凝重表情,一段往事也逐渐清晰起来——从来没有求过他的大哥,借着全家团聚的机会,说起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话题。原来,犯罪嫌疑人是大嫂家里的一门远方亲戚。“为了你嫂子,这回就通融一下吧?”大哥说。“可是,这么干不就是枉法吗?所以,我只能苦笑着摇头。那次家宴也不欢而散!”安英华感到有些难为情。

  “反贪工作就是得罪人的活儿,总要有人来干!”每当说起自己的办案经历,安英华总会淡然一笑。其实,在安英华25年的反贪生涯中,接到的说情电话已经无从计算。外人还好说,至少心理上不用内疚;可是,每逢亲戚说情,安英华总有说不出的苦楚和后怕——苦楚的是,那种血浓于水的情谊,让他无法回避,但又不得不说“”;后怕的是,伤了亲戚的脸面,容易背上“当官忘本”的不义名声。为此,他硬着心肠给自己的亲戚“约法三章”:不过问单位的情况,不打听案子的轻重,不涉及工作的进度。

  “只要亲戚们体谅我这片苦心,我干反贪也就值了!”安英华欣慰一笑。“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我接到的亲戚的说情电话已经基本上绝迹了。现在,不光家里亲人懂得了我工作的价值,就连孩子也十分体谅我,还自豪地告诉同学,她的爸爸是一名光荣的检察官!”(郭树合 泥燕玲 张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