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看变化 促发展——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优秀文章选登之一

19.04.2016  15:29
 

[编者按]

 

春节前夕,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倡导机关党员干部继续开展春节回乡调研。省直机关工委积极响应,组织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利用春节假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一次访民意察民情调研。全省各级机关3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踊跃走乡村、进社区、入农家,听民意,访实情,献良策,撰写带有“泥土芬芳”的调研报告10086篇,各地各单位向省直机关工委选报1285篇。其中,不少调研报告已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回乡调研的实践证明,只要深入生活,时时处处皆文章;只要用心思考,小小调研能起大作用。

江西日报今日起连续推出部分优秀调研文章,以飨读者。

 

 

特色小镇的“幸福宝典

省委办公厅 金贤强

 

我的家乡在南昌市新建区溪霞镇。春节期间,我利用探亲访友的机会,对家乡进行了调研,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乡近年来的显著变化。

”:昔日的“农业大乡”变成了“特色小镇”。溪霞镇位于南昌北郊,耕地面积2.29万亩、林地山地面积5.39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乡。近年来,溪霞全面实施特色小镇建设,投入资金2.42亿元,推进乔溪街、新溪街等提升改造。站在高处俯瞰全镇,独具特色的村庄,干净整洁的街道,俨然是南昌城郊一道整齐、靓丽的风景线。村里的一位多年在外地务工的村民深有感触:没想到家乡这几年的变化这么大,我们的特色小镇都可以跟江浙地区的美丽小镇相媲美了。这种发自村民肺腑的心声比比皆是。

”: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旅游胜地”。过去,溪霞镇道路坑坑洼洼,交通十分不便,经济较为落后。近年来,溪霞镇按照“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思路,依托山水、怪石、奇峰等旅游资源,先后开发了怪石岭生态公园、“南国长城”等旅游景点,拓展了野战、登山步游等旅游休闲项目。现景区已初具规模,逐步打造了溪霞休闲旅游品牌。今日的溪霞,已成为周边市民热捧的旅游胜地。仅2015年就接待游客4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680万元。乡亲们告诉我:“节假日的时候,前来旅游的车辆都排成长龙了,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昔日的“赤脚农民”变成了“城镇新市民”。“住着瓦房、穿着旧衣服,打着赤脚耕作在田间地头”。这是过去大部分溪霞村民的形象。如今,走在大街上,马路上跑着的是一辆辆汽车,走着的是时尚新市民。到了晚上,村民们不再是早早关门睡觉了,而是拿出镇政府配置的音响设备,跳起了广场舞,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两个数据可以说明:2015年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956元。另一方面是村民自力更生,大胆走出去,到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务工、经商,大大增加了收入。

如今,发展特色小镇已成为溪霞镇的“幸福宝典”。但在加快和完善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践中,应做到始终看得见山水,保护溪霞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保护水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让人记得住乡愁,体现乡土、乡情、乡里文化内涵,把“乡愁”融入特色小镇的一砖一木。手捧“幸福宝典”,相信溪霞镇的发展步伐一定会迈得更快、走得更稳!

 

 

推进昌抚联动发展,促进旅游生态建设

省财政厅  戴  金

 

随着《昌抚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2015-2025年)》正式出炉,标志着昌抚一体化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2013年以来,两市先后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昌抚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关于进一步推进昌抚联动发展合作协议》;2014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抚州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都是支持抚州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举措,也对抚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巨大推动。

   一、旅游生态雏形逐渐形成

   (一)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禀赋独特 抚州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宜人,革命胜迹遍布。全市有资溪大觉山等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7个,有南城麻姑山等自然景观,也有王安石纪念馆等古色人文景观,还有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人文景观。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 抚州在南昌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从南昌驾车到抚州市区最快只需70分钟左右; 乘坐动车只需要38分钟。

(三)政策利好频出、投入力度加大。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大量的绿色崛起发展思路的文件。抚州充分利用政策,加大旅游产业的投入,开发了以《临川四梦》为主题的梦湖景区,在农家乐休闲游和养生度假游方面也有大的投入。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 景点开发和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抚州市具有盈利能力的“4A”景区只有资溪大觉山。还有诸多优质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二)旅游形象宣传力度有待加大。 抚州由于财力有限,很少投放广告,使得抚州旅游知名度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接待能力。 建议推进大觉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推动“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名俗文化。大力推进旅游招商,完善基础设施,力争在提高景区景点质量的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增强接待能力。

   (二)进一步突出旅游特色,打造精品线路。 建议重点打好“临川才子”和“绿色生态”两张牌。借助“才子之乡”的美名,利用抚州名人园等人文旅游资源,打造数条纵贯抚州的精品线路。紧扣“绿色生态”,打造文化旅游圈、生态休闲旅游圈、乡村农家乐旅游圈。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打响旅游品牌。 建议深入推进昌抚旅游合作,促进抚州市旅游产业融入南昌都市圈。将抚州旅游融入“江西风景独好”的大宣传中。在“全国网络媒体江西行”、“外媒看江西”等大型媒体宣传活动和组织旅行社踩线活动中加大抚州份量,以形成市场宣传、品牌营销的强大合力。

 

回乡创业:紫湖农民把家具厂“搬回家

省统计局  叶德祥

 

    春节期间,我就紫湖农民回乡创办玉山家具产业园的情况走访了有关部门和部分回乡创业人士。

七千紫湖人在苏州从事家具生产

   与亲友的交谈中得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紫湖镇一群擅长做家具的农民走出大山,陆续到苏州打工创业,逐步走上办家具厂的路子。目前,已有近7000人在苏州等地从事家具生产,共创办家具厂、家具门市、家具配套行业以及服务行业300多家企业。紫湖人凭借勤劳和智慧,艰苦创业,在苏州的家具产业已经创出了品牌,赢得了美誉,如今已占据了苏州家具产业的半壁江山。还先后成立了玉山紫湖驻苏州流动党支部和紫湖驻苏州家具协会。

五十多家企业抱团“归巢”创办家具产业园

玉山县、紫湖镇党委、政府一直关注紫湖人在苏州的家具创业历程,县、镇领导多次与玉山驻苏州家具协会沟通洽谈,希望各乡友能回乡投资,并出台了工业用地优惠、企业融资服务、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补助等系列扶持家具产业园发展的支持政策,支持帮助各家具企业回乡发展做大做强。紫湖镇党委、政府还专门指定一名镇领导与招商干事全天候进驻园区服务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办证贷款,确保项目了顺利推进。据了解,玉山家具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280亩,集家具设计、生产、展示、原材料交易、物流于一体。目前已有54家企业入园, 15家已投入生产,20家已经完成建设,今年上半年可投产,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亿多元。今年年底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

大力支持赣商回乡创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江西商人、几百万农民在全国及世界各地艰苦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赣商企业和农民企业家。近年来,不少赣商、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呈现出抱团回乡发展等特点,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引导和支持更多赣商企业和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发展,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全民创业富民兴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交谈中部分回乡创业人士提到回乡创业面临的资金不足,缺乏足够金融支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业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等困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地方经济增长新引擎,鼓励支持更多赣商、农民工回乡创业,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要营造创新创业市场环境,解决“不愿创”的问题;二要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平台,解决“何处创”的问题;三要拓展创新创业融资渠道,解决“无钱创”的问题;四要加大创新创业培训力度,解决“怎么创”的问题;五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创得好”的问题。

 

长水村“生态账”的启示

江西日报社  傅云

 

这是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的一个自然村,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漫步其中,心旷神怡。

大年初三,长水村的公共停车场里,已经停了10余辆外地牌照的小车,一群游客正利用春节假期来此参观。“我家6间客房,全住满了。” 61岁的村民卢育明笑出了声。去年底,卢育明将房子修缮一新,供游客入住。光春节这几天,他的农家乐已经赚了好几千块钱。

长水村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这样的“生态账”:以前,村民靠山吃山,翻山越岭、汗流浃背砍树卖树,一年累死累活收入也不过万把块钱;现在,新建农家驿站、农家食堂,村民不仅不砍树还种树,靠卖空气、卖风景、卖优美环境吃饭,去年村里很多人都赚10多万元。

  “从每年卖树辛苦赚1万,到卖风景轻松赚10万”,长水村村民的这笔“生态账”真实地告诉我们,什么叫“生态即是财富”。

算“生态账”,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命线;不论多么赚钱的项目,如果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都是不可饶恕的犯罪;如果为了一时发展而污染了赖以生存的水、土壤和空气,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这样的理念不仅写入了发展的旗帜,“绿色崛起”成为我省发展的三大主题之一,而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大家从内心深入接受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希望把青山绿水留住。

算“生态账”,体现的是一种自发的绿色行动。砍树到种树,这砍与种之间的一退一进是村民们的主观选择,更是保护环境的主动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这种行动应该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大动作,是建立“河长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新创举,还是“净水”“净空”“净土”环境整治的硬措施。

算“生态账”,体现的是一种百姓得到的实惠。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总喜欢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生产之间做单选题,长水村的经历却告诉我们,两者可以兼得。良好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老百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从事现代农业,更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喝甜净的水、享受美丽的蓝天……这些将成为江西人民永恒的宝贵资源和最大财富。

正是这一笔看似简单的“生态账”,让我们看到了我省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的生动实践。它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余干县棚改 群众说了算

省政府办公厅  甘永春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去年以来,余干县动迁居民1800余户、安置居民9000余人,拆除危旧房屋39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春节假期,我在赴县有关部门查阅资料、和群众交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思考,认为余干棚改的成功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强化引导,让群众说“需要棚改”。余干县此次实施的两个棚改片区,一个是污水遍地、杂乱无序的“城中村”,一个是危旧房连片、巷道逼仄狭小的老街区。余干县加强引导,变群众“要我棚改”为“我要棚改”。 让群众自己去议“棚改要不要搞”。 组织调研组3个多月走遍片区内3200户居民,听取群众心声。95%以上的群众要求政府推进棚改,为实施棚改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让群众自己去看“棚改好不好”。 先后组织300多名棚户区群众代表到南昌市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棚改带来的好处。 让群众自己去算“棚改合不合算”。 引导群众算好经济账、家庭账、健康账、子孙账等“四本账”,实施棚改。

凝聚共识,让群众说“怎样棚改”。群众是棚改中的主体,棚改房屋怎样拆,拆后群众怎样安置、怎么规划等问题,都充分尊重群众意见。 让方案成为“最大公约数”。 在制定征迁补偿工作方案时,坚持让利于民。对被征收房屋不足36平方米的,且属于被征收人唯一住房的,安置时补齐36平米,不结算差价,在规定期限内搬迁。可享受10%的奖励面积、5万元的现金奖励等。这些方案,凝聚了群众共识。 把模式交给群众自主选择。 棚改的根本目就是利民惠民。在“以房安置”和“货币安置”上,群众可以自主决定;在选择“现房安置不领过渡安置费”,还是“期房安置分年领取安置费”方式上,群众可以自主选择。 扩大群众参与权。 公开招投标,严格筛选出资质过硬、口碑较好的4家公司入围,最后由片区内群众投票选择,增进了群众对棚改工作的信任。

阳光操作,让群众说“公平公正”。棚改征迁涉及的政策、信息和程序,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严定标准。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方案管到底、一个政策宣传到底,不乱开口子、不搞因人而异、不搞暗箱操作。 严格程序。 对棚改问题处置,坚持制度在前,不搞事后定规。对群众反映的处理违章建筑等焦点问题,综合采用查阅证件、实地查看等手段,减少认定误差。 严明纪律。 绝不允许搞方案以外的私下补偿,绝不允许与被征收户发生经济关系和私下交易,绝不允许以权谋私侵害被征收户的利益,确保干干净净棚改。

 

兴国县社富乡村民自办“春晚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谢林梅

 

每年春节返乡,都会有扑面而来的好消息:前年马路通了,去年路灯亮了,今年是村里自办“春晚”了!乡亲们物质生活大幅提升后,精神文化生活也跟着上档次了,这是今年回乡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见闻。

我的家乡是兴国县南部的社富乡,是曾经有名的贫困乡,十年前,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好政策出台,乡党委带领村民扎扎实实干实事,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然而,乡干部也注意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不相称的问题突显。

但由于农村文体人才缺乏,娱乐场地设施有限,资金筹措无渠道,宣传手段单一,再加农民平日忙生产,文体活动怎么搞才能既不耽误生产,又让村民喜闻乐见?

这些障碍被思想大解放的乡亲们逐一击破了。

缺乏人才,发挥本土文艺人员特长。乡里发出倡议,鼓励各自然村组建业余乐队,利用农闲时间自排节目到各村巡演。

场地有限,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村里文化广场、村民屋前空地、中小学校操场、傍晚休市的菜市场等都成了最佳的活动场地,村民闲时不管早晚,只要将动感音乐一播放,什么广场舞、现代舞、街舞,吸引村民参与其中。村民们扭动的身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资金不够,发动乡里的创业能手筹措。在热心乡亲的赞助下,社富村党支部、村委精心策划了“兴国县社富村2016年元旦文艺晚会”。节目采取村民自荐、自导自演、民主评分的方式,龙灯、独唱、舞蹈、器乐、小品、快板、京剧等节目一应俱全,现场感、参与感、互动感十足,赢得了乡亲们称赞。受晚会的影响,乡里各村也陆续举办了家门口的春节晚会。

听乡亲们说,社富村元旦晚会的组织者发出要“让农村人办农村人的春晚”这一消息后,村里人的参与热情空前,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围观”,晚会结束后的很多天,村民们仍沉浸其中,希望今后每年都能欣赏到家门口的春晚。

同时,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充分运用扩大了影响,不能到现场的老乡通过手机看到熟悉的身影竟登上了“春晚”大雅之堂,看到家乡的喜人变化,令人惊讶又兴奋。

谈及这些变化,乡亲们笑口颜开地说:前些年,村里想要喊齐一帮人很困难,现在大家不仅吃穿用不愁,还有上档次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越过越有滋味!

乡村干部也有些新期待:在努力提升乡亲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建设、完善乡村的文体娱乐设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一条河流话变迁

   省水利厅  余敏琳 

 

我的家乡--婺源县,一个古老而恬静的小县城,安隅于江西省东北部。此次回乡过年,是工作后的第一次回乡,我发现记忆中最为原始和深刻的“母亲河”--赋春河,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重新焕发出了春色,河水清澈了,河岸美观了,两岸的田间渠系也变得那么干净整齐。

一、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还一河清水

记得以前,在还没有实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时期,赋春河两岸成了各种垃圾的聚集地,河水常年都呈现深绿色,水面上还有各种漂浮物,再加上河道淤积,这个镇子的母亲河就像一潭死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对农村垃圾实行集中处理的相关政策规定,赋春镇也贯彻落实了这些规定,购置大型垃圾桶、保洁车等专业设备,建立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后运至县垃圾处理场。这种常态的形成,也使赋春河变得干净整洁了许多,水质也得到了改善。

二、中小河流河道整治,保一河宁静

记忆中,赋春河除了水质差,汛期也常会出现水位上涨淹没沿河村庄和农田的现象。近几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被贯彻落实,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工作开展,赋予了赋春河不一样的面貌。赋春河河道整治工程于2014年开始动工,现已基本完工。治理后的赋春河有效降低河床高程,拓宽河床断面,加大河道泄洪能力,使洪水淹浸范围和时间大幅减少。

三、农饮工程、小农水,护一河安康

在以前,赋春镇的村民饮用水靠打井,其他生活用水则是依靠赋春河。如今,随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完工,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生活用水从此变得安全方便。如果说农村生活用水跨进了新时代,那么农业用水同样也打开了新篇章,小农水作为水利工程的“最后一公里”,一旦打通,可润泽良田万亩。如今赋春镇的小农水工程也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农民种田灌溉再也不用抢水,为水而斗,为水犯难了。

虽然在此次调研中看到了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却仍有以下思考:

一是村民 垃圾集中处理意识 有待加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村民仍有随手向河内抛垃圾的习惯。针对此现象当地村干部一方面应加强宣,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考虑在人口密集河段两岸沿河增设垃圾桶,方便村民及时投掷垃圾,减少垃圾入河的可能性。

二是 应确保 配套水利设施的完整可用 :赋春河河道沿岸水利设施数量不在少数,而保证这些设施的完整可用才是它价值体现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应明确该类水利设施的管护人并建立联系档案,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设施出现损坏、故障或无法运转,均可向管护人反应。同时农民在使用水利设施时也应注意保护设施完好,并共同抵制恶意破坏水利设施的不良行为。

 

朗朗书声又在村里响起

省交通运输厅  刘晓兰

 

今年春节回老家,我欣喜地发现很多农村小学被修葺一新,重启办学。孩子们又可在家门口上学了!适龄学童家长脸上个个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作为家乡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为孩子们高兴,也为吉安县重视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点赞。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得到有效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入学儿童减少,农村教育网点撤并。原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村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村小日渐萎缩被撤并,给农村孩子上学带来极大不便。有的干脆辍学,有的则要步行数里甚至十余里上学,增加了许多不安全因素。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农村小学教师少,年龄普遍较大、观念落后、教法传统,更因信息闭塞、学习培训机会少,师资水平难如人意。一些小学还采取包班教学,更增加了教学难度,影响了教学质量。三是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许多村小受制于经费,缺少起码的教学器材和体育设施,更不用说微机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有的甚至是几间危房当教室,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好教育,甚至不计代价将孩子寄居到县城就读。

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举措和成效:针对问题,近年来吉安县将深化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切实抓紧抓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优化农村学校网点布局。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配置、提高效益”的原则,深入基层调研,反复征求当地政府、村委及村民意见,科学布局村小网点。近三年来,全县已恢复11所教学点,使农村孩子可以就近入学。二是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建立“招、轮、走”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进一步充实村小师资力量。“”即公开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加大师范“三定向”村小教师培养力度,充实到村小任教。“”即实施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解决农村优质师资缺乏问题。“”即乡镇中心小学教师到村小、教学点走教,缓解村级小学体艺师资欠缺问题。三是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近三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村小教学点恢复、薄弱村小改造和村小标准化建设,有效改善全县村小面貌。实行“校财局管”,将学校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确保教育经费精准到位。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核算延伸到村小和教学点,确保定点定校使用建设资金。

如今,村里的孩子们又可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朗朗书声又在村里响起,醉人的书香气又在村里升起!

 

(载《江西日报》2016年4月18日A2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