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通过率高达43.9%的背后

16.12.2013  12:46
  “法学院2010级学生中共有180人报名参加了司法考试,共通过79人,通过率达43.9%。其中最高分为415分,通过率及高分考生数均居全省高校前列。”法学院副院长陈美玲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这项傲人的数据。“即使在北京,拥有这么高的通过率的学校也没有几所。”上月初,来我校讲学的北京航空大学法学院院长、著名的民商法研究学者龙卫球给出很高的评价。   据陈美玲副院长介绍,全国司法考试的通过率非常低,最高的时候只有10%,低的时候仅达到5%、6%,种种因素加起来,司法考试被不少学子奉为“全国第一难考”也不为怪。然而,让记者倍感意外的是,法学院2010级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达到惊人的43.9%,首次突破40%,创历届新高。这个数据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近日,记者深入该学院一探究竟。 不拘一格育人才   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统一司法考试是从事法律职业的敲门砖,也是衡量高校法学专业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为此,法学院高度重视国家司法考试,注重提升通过率,狠抓学风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不能把学生培养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7人,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讲师3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研究生学历达到85%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特点显著,教师兼职从事律师、仲裁员、人民陪审员及社会工作师的人数达30余人,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智力保障。 坚持专业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相结合,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鲜明特色。除教育部规定的16门核心主干课程外,该学院增设了大量的特色课程,如开展统一司法考试专题,在课程内容安排中融入国家司法考试的精神与理念;如增设案例分析课程,让学生对“”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除了学院老师的精心讲授,法学院每年都会安排讲座,邀请全国著名的法学教授、顶尖级的学者来我校讲学,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不仅目睹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育风采,同时也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中楼阁。该学院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教学体系。在校内,学院经常邀请法律界知名学者和从业人员开展“法律咨询”,积极组织“模拟法庭”、“12·4法制宣传”、“法庭辩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校外,学院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先后组织学生赴南昌当地的法院、检察院以及全省较大的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实习,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无须扬鞭自奋蹄   “司法考试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们一起备考,会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舒伟斌采访时说。   每年暑假前,该学院都要统计留校复习的同学,并为其妥善安排食、住、以及自习场所,为他们备战司考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法学院专门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安排法学专业的老师给报考司法考试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9月份开学后,该学院举办有关司法考试的座谈会,针对考试期间的天气、交通以及考场的设置等,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   成绩的取得,除了学院的格外重视,老师的悉心指导,更多的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在新生入校时,该学院就把“司考”这个词灌进学生的脑海,给他们打“预防针”,使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晰职业方向。在今年司法考试中取得403分优异成绩的2010级法学2班的孔亮在大一刚接触到司法考试,就确定了目标,及时找学长学姐详细了解考试情况。为了通过考试,孔亮同学在备考的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坚持复习,在课余不忘和同学相互交流。像孔亮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他们在备考的时候,就怀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应考态度。 如果把司法考试比作盖“房子”,那么“态度”就是地基,“坚持”就是砖块,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做出一栋漂亮的房子。2010级法学4班的吴鹏超在今年的司法考试中取得414分,回首那段考试的日子,他说备考的过程一点也不轻松。为了此次考试,他足足准备了6个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简直就是活在“地狱”中。可不是吗?近200天泡在自习室里,每天花在看书的时间上有时比睡觉的时间还多。问及他的备考经验,他这样向记者描述,前2个月每天花8个小时看书,中间2个月每天看书时间达9小时,后2个月每天超过12个小时。   43.9%的背后有努力,有辛酸,更多的是获得。“通过这次考试,我对未来的自己更加有信心,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想干什么。”2010级法学1班的李剑在今年的司法考试中取得404分的好成绩,他认为老师对他的辅导是致胜的法宝,是老师的无私付出,激发他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是司法考试的自身,还有人生考试的自信。   是呀!没有辛劳的付出,何来甜蜜的收获。在43.9%的背后,连接着该学院不拘一格育人才的雄心壮志,也连接着老师无私奉献的谆谆指导,还连接着学生“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不懈努力。   当记者走出法学院,迎面碰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手里捧着课本自信走来,他们正是准备参加下一年司法考试的莘莘学子。我们坚信,法学院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必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