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基金分红豪爽 五大误区投资者应避免
相较于去年的囊中羞涩,今年以来基金派发红包出手阔绰,年内分红规模已超去年全年,达到165.23亿元。
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自己所投资的基金派发红包,理应是件开心的事;但如果看不懂分红里面的“门道”,一味追求短期分红,甚至走入分红误区,就有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无法真正享受基金增值所带来的长期收益。
那么,基金分红到底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呢?
开仓分粮 远超去年
由于积累了相对丰厚的收益,今年以来基金分红力度远超去年。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基金在今年的分红次数达到429次,远超去年前三季度的222次。此外,今年基金的分红金额也“大方”不少,已达到165.23亿元,而去年前三季度仅派发115.29亿元。
从分红基金类型上看,分红次数较多的主要是债券型基金,分红金额较大的是偏股型基金。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实行分红的偏股型基金达到58只,这58只基金年内的平均收益为17.02%。其中,一些收益率较高的分红次数达到3次以上。收益率最高的长盛电子信息今年以来分红次数达到3次,融通医疗保健行业的分红次数更是高达5次。
值得关注的是,10月以来基金分红进入一个小高峰,有56只基金进行了分红,其中偏股型基金8只、QDII基金4只,债券类基金则多达44只。
“基金分红一般都是为投资者及时兑现收益。”一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很多偏股类基金前三季度累积了不少收益,但10月份以来受市场调整影响基金业绩有了一定幅度回调,这时候及时分红可以兑现前期收益。
五大认识误区 你明白了几分?
需要指出的是,分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好买基金提醒,投资者需避免走入分红误区,以便真正享受基金增值所带来的长期收益。
首先,不能只看短期分红而忽略长期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专业的理财工具,某时段的运作并不能真实反映基金的整体走势。基金在某时段的分红比例高也不能证明其具有长期的持续分红能力。
其次,并非净值越高分红比例就越大。基金净值上升或者下跌,并不是证明基金具有分红能力和不具有分红能力的唯一指标。在某个特定阶段或某个时点,基金净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证明该基金资产市值得到了增长,但对于基金收益来讲,只是停留在账面上,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基金净值的增长。因此,净值越高不一定说明该基金的分红能力越高。
再者,基金并非无条件分红。根据现有规定,基金分红需满足下述条件:投资获得收益,当年收益弥补上一年度亏损后方可进行收益分配,收益分配后每基金份额净值不得低于面值,且基金投资当年如果出现净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在满足以上条件后,分红还要根据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而定。除了合同契约规定,如果基金经理认为基金所持有的股票有长期增值的空间,也可以不分红。
此外,短期分红多不一定代表长期是好基金。基金分红必须是已实现收益。在牛市中,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大量抛出股票,只能在更高价位买进,会直接影响基金净值增长,从而降低回报;同时对选择现金红利的投资者而言,这部分红利不能分享牛市收益,非常可惜。所以对激进型的股票型基金来讲,其定位是要给投资者获取最大的收益,因此牛市中选择不分红和少分红是合理的。
最后,现金分红不一定优于红利再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方式中,现金分红是基金管理人以现金的方式,将基金投资实现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而红利再投资是将投资者收益转换成基金份额,而免去一定的再投资费用。熊市中前者回避风险,而在牛市中后者利于低成本建仓,因此选择现金分红方式还是红利再投资方式还要依据市场行情而定。
此外,从人民币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看,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连续四个月持续走高,10月份再创新高达4.9%。值得一提的是,除1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略低于6月末“钱荒”期间的收益水平外,其他各期限类型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均创全年新高。
银率网数据统计,投资期限小于1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9%,较上月下降2.26个基点。投资期限为1至3个月、3至6个月和6个月至1年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环比上涨5.51、3.55和3.06个基点,达4.91%、5.14%和5.33%。而一年以上期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更是较上月大涨102.65个基点,达到8.86%。
布局年末高收益
据《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维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要求,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指出,在货币政策方面,未来经济面临的若干主要风险包括经济增长风险,尤其是考虑到去杠杆化过程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妥善管理通胀的预期。因此,央行将坚持“谨慎”的货币政策立场,不会放松或收紧货币供应。预计未来几个月政策利率和存准率将保持不变,信贷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据多数业内人士判断,考虑到M2的控制难度较大,后续政策或将加码。在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普遍加强的趋势下,年底资金面仍可能再度出现紧张,资金利率“易上难下”。
此外,叠加了年末揽储效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有望上调。特别是中短期理财产品,理财分析师认为,其预期年化收益或与“钱荒”时期媲美,5%至5.5%的产品比较容易买到。同时,分析师建议,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