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女大学生村官刘娇:基层扬帆 青春献礼
2010年9月,毕业于南昌大学法学系的刘娇通过江西省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后,被分配到萍乡市芦溪县双凤村担任书记助理一职。在“村官”生涯中,刘娇从稚嫩走向成熟,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奉献这片她深爱着的土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改变了山村的面貌,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闪亮篇章。
服务基层,勤学肯干,她是农村工作的“活字典” 刚开始,一直在外求学的刘娇对农村工作非常陌生,但敢于吃苦、勇于尝试的精神使她很快融入了双凤村这个大家庭。性格直爽的她,见到每位村民都是一脸笑容,没有一点刚毕业大学生的娇气。村干部和村民都把她当成自己的小孩,碰到什么事情都乐意找她。人口普查,她走入每一户村民家中掌握情况,半个月时间踏遍了双凤村的每一个角落;森林防火,她娇小的身躯却总是出现在火势最严重的地方;基层党建,她敢于创新党建思路,走出一条党旗引领强村富民的致富路,被称为“双凤模式”在全市进行推广;村务管理,她探索出“评星定级竞争上岗”管理制度,让村组干部参加竞争上岗,按季度考核,换来了2500位村民对村委班子的信任和支持。在村党支部,她是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的宣讲员;在双凤村,她是惠农方针和政策的活字典。
富于创新,敢想敢干,她是村民致富的“引路人” 2012年7月,南坑镇双凤村作为“科学发展、经济转型、集体创业、共同致富”的典型案例,在全市进行推广,被外界称为“双凤模式”。而最先提出这种发展思路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娇。2010年,刚到任不久的刘娇就发现,依靠煤炭开采的双凤村几乎走到了发展的尽头,经济萧条、环境恶化,村级集体经济停滞不前。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刘娇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大胆提出经济转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口号。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思路得到了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响应。这年底,双凤村号召几个敢干敢为的村民集资,创办了第一家村集体企业——双凤新型建材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初见成效,并实现赢利,所有利润作为股金红利进行分配。2012年,村党支部决定投资2500万元重组湾坡煤矿。在村党支部贴出募股告示后四天时间便完成了集资,全村400多户村民参股。为培养新的支柱产业,2012年底村党支部又通过村民集资入股的方式,在团丰村投资1.5亿元兴办了盖发陶瓷厂,建成后年产值预计1.5亿,利税近3000万元,可安排300人就业。现在,双凤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较2009年番了一番,达到12526元,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一年,刘娇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被芦溪县委组织部考核评定为“优秀”,分配到南坑镇人民政府,兼任双凤村党总支部副书记,继续为她舍不下的双凤村服务。
真情贡献,传播爱心,她是留守儿童心中的“雷锋姐姐” 双凤村外出务工人员很多,留在村里的孩子大多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有的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性格变得孤僻乖戾,不爱上学;有的小小年纪不但要照顾自己,还要帮助年迈的老人做很重的农活,非常令人心疼。“我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事情。”在刘娇的努力下,2012年3月,“刘娇青年之家”在双凤村正式成立了,重点联系服务外来务工青年、返乡创业青年、未成年人和特殊青少年群体,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学习培训、就业服务的平台。一年来,“刘娇青年之家”已招募志愿者39人,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募集资金2万余元、书籍700余册、各类衣物不计其数,帮助3名困难辍学儿童重返校园,为务工青年发放就业信息200余条,成功推荐就业25人,她用真心和耐心唤回了4名刑满释放青年的希望之心。同时,刘娇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在“刘娇青年之家”举办“周末课堂”,为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补习功课,为失足青年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成长。长期的坚守与贡献,让“刘娇青年之家”这个自创性组织得到社会各界认可,2013年3月“刘娇青年之家”团支部荣获团省委2012年度“青年雷锋岗”称号、萍乡团市委2012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萍乡市妇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