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武:大学语文被边缘化源于课程不合理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诸多争议。有大学生感慨,“汉语都成选修了,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随后,一些媒体对高校课程设置展开调查,称汉语在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上都有明显的边缘化趋势。一时间,“语文教育边缘化”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网11月12日)
中国人民大学此举还算迟缓的,有的大学早在好几年前就把大学语文从公共必修课改成了选修课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假如一个大学的新生是8000人,这门课是必修课,设置的学分是3个学分,那么意味着有8000人需要修大学语文,假如把公共必修课改成了公共选修课,学分会降低,而且开课班级大幅减少,甚至减少到只有一个能够容纳200个学生的课堂。
与大学语文的悲惨境遇相反,大学英语显得有“土豪味”。高校普遍把大学英语列为公共必修课,而且是每学期3个学分,还得上四学期。除此之外,还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除此之外,还有大学英语竞赛、翻译大赛、托福考试、GRE考试等与英语相关的竞赛和考试,这些都是在鼓励学生学英语。
英语该不该学?答案是YES。将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对立起来看本身就是不可行,也是走极端的行为。应该说,两门课都是很重要的,大学英语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而用人单位越来越强调英语能力,英语学好了,可以为毕业后找工作增加砝码;大学语文则一般分上下册,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文写作四大部分,旨在锻炼学生的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表达等能力,这些对于提高一个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样重要。论重要性,两门课都得是公共必修课。
而大学语文被边缘化,背后凸显的是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四类: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四册、高等数学、体育课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和理论水平,同时也强调个人英语能力、数学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公共选修课则是不同领域、不同学院开设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专业课主要是奔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去的。
从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习在培养学生能力时,着重凸显个人的专业能力,辅之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而这个其他能力则主要是英语、数学、体育以及理论修养能力,学生的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表达等能力并没有得到重视。
大学语文是“去”还是“留”?这和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理念紧密相连。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大学教育始终得围绕着培养一个专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去进行。大学语文的“去留”事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做出此举需慎重又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