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考古6大新发现公布 隋炀帝墓在列

28.12.2013  16:47

27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在京举办。在此次论坛上,评审团遴选出中国考古界六项重要考古发现,分别是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西安秦始皇陵园、成都天回山老官山汉墓、西安渭桥遗址、江苏扬州隋炀帝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这六项考古成果为2013年中国考古界学术意义最为重要的发现。

据介绍,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位于张掖市明永乡下崖村西北3公里处,是黑河流域中游发现的一处马厂文化晚期至四坝文化时期与早期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年代约为距今4100~3600年。目前已发掘面积1350平方米,发现遗迹531处,包括房址90座、独立墙体19段、灰坑357处,灶坑12个、灰沟19条、墓葬19座。出土陶器、石器、玉料、水晶、炭化作物等各类遗物两千余件(份)。专家表示,通过发掘获得了“马厂晚期”至“马厂晚期和齐家文化”至“‘过渡类型’和齐家文化”再至“四坝文化早段和齐家文化”这一完整的地层序列,基本回答了四坝文化的来源问题。为进一步认识当时河西走廊地区的冶金特征,探讨冶金人群、产品流通等奠定基础。同时,大量炭化作物小麦、土坯建筑的发现再次证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河西走廊地区与西方发生频繁接触。

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位于随州市文峰塔社区,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对所有墓葬进行发掘。此次发掘墓葬66座,发现2座车马坑和1座马坑,其中的7座大型墓葬均在早期遭到盗掘。出土遗物1027余件,质地主要有铜、陶、漆木、皮革、玉、石等。其中铜器577件,主要有鼎、簋、方壶等,部分有“”、“曾子”等铭文。专家初步判定墓葬年代为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其中大多数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的墓葬国属应为曾,主要为春秋中晚期的曾国贵族墓葬。此外,还发现少量战国晚期的楚墓。专家认为,文峰塔墓地的学术价值在于首次科学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首次在随州发现曾国车马坑,为认识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重要实物依据;首次在随州乃至湖北发现亚字型墓葬,丰富了湖北东周墓葬形制;首次出土随国有铭铜器,对探讨曾随两国之谜具有重大学术意义。而曾、楚墓葬的同时发现对确定楚灭曾的确切年代提供重要依据。

位列第三的西安秦始皇陵园在2011-2013年间,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内容为四项主动性发掘,包括陪葬坑K9901、陵寝建筑遗址局部、陵园从葬墓园小型墓葬和兵马俑一号坑。K9901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南部,其中的第2、3过洞发现陶俑残片约1200件(组)、石器5件等物,已修复两件陶俑。因K09901没有高出秦代地表的封土,表明此类陪葬坑在始皇陵规制中不设封土。陵园封土北侧建筑群遗址则为前朝后寝式格局,与战国晚期及秦汉大型宫室格局一致,应为文献记载的陵侧之寝。而陵园从葬墓园小型墓葬的发掘中,在墓道填土内则发现散乱人骨,据判断身份远低于墓主且经过肢解。这反映了始皇死后,秦二世对先王后宫人员的处置。值得一提的是编号T23的兵马俑一号坑,发现4个级别较高的军吏俑,专家推测与整个俑坑军阵的排列有关。

今年七月份发现的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也榜上有名。此处西汉时期墓葬位于成都市天回镇土门社区,共清理墓葬4座,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少量铜器、玉器和铁器等珍贵器物。尤为重要的是M1出土的木犊、M3出土的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以及M2出土的竹木制织机模型。专家表示,出土的医简中有散失已久的扁鹊学派医学经典,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篇章;而出土的4部织机模型应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汉代织机模型,填补了世界纺织史空白,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位列第五的西安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城遗址北侧,共发现3组7座渭河古桥。专家称,其中的厨城门一号桥出土“康熙通宝”等清代遗物,据此基本可以判定至迟到康熙年代,渭河主流尚位于发掘区附近,远离今渭河主道约3千米以上。由此可见,渭河河道西安段大规模北移的时间上限不超过康熙年间,因此学术界已近乎定论的“渭河从秦汉时期以年均1~2米速度北移”的认识不成立。这对研究渭河的变迁和关中环境史十分重要。

江苏扬州隋炀帝墓也榜上有名。这座墓葬位于江苏扬州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共发现两座砖室墓,未发现陵园痕迹。墓葬中共出土墓志1合、碟躞金玉带一件以及多件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遗物。据此可判断此墓地为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专家表示,墓中出土的大批高等级随葬品对研究隋唐时期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十分重要。(上官云)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