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婷婷:“克隆”的风情街留不住“万种风情”

24.08.2015  23:53

  暑假期间,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人山人海,当地的著名风情街更是很多游客的必游之地。然而,如果你去过成都的锦里、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桂林的阳朔西街……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地方都有酒吧、炸鸡排和工艺摆件,看似各具风情,实则千街一面。(中国青年报,8月24日)

  “风情街”,顾名思义,应该是展示一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礼仪的街道,本该前“千街千面”,多姿多彩。可不少游客都有相似的感慨,现在不少风情街两边的建筑难有特色,就连出售的工艺品也惊人的相似,啤酒炸鸡随处可见,丝绸贝壳接踵而来,玉器手镯更是“标配”………好像都是“一奶同胞”,“千街一面”。

  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市场越来越火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到外面看看,看什么,自然是看与自己周边生活反差大的千姿百态的风景和人情。要想吸引游客,最应具有特点的风情街就必须深挖本地特色,展示“万种风情”。否则,一次两次相似尚可,次数多了,任谁都会审美疲劳,提不起走走看看的兴趣。

  齐白石曾经对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风情街展示乃至城市建设莫不如此。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一条街也应有一条街的韵味和气质。无论是城市还是风情街都应坚持文化自信,深挖自身的历史、记忆、文化、风俗,或青砖绿瓦,或青石深巷,或诗书笔墨,或木器雕刻,一街有一街的风景,一店有一店的记忆。如果没有自信,人云亦云,一味复制模仿,只能使风情街风情尽失,只留下雷同、刻板与僵化。

  保留风情街的千般风情,作为城市和旅游市场的管理者,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建设和规划时,要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关系,少一些“大动干戈”,少一些“破旧立新”,少一些“急功近利”,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城市的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只有保留一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性战略,体现地方风情,延续历史文脉,注入现代气息,才能形成城市和街道的独有特色。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有人情味,有地域味,有文化味的风景和人情,而不是拾人牙慧,东施效颦的“克隆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