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之子孙科生活窘迫:买不起新书啃番薯度日
核心提示:孙科是孙中山的唯一子嗣。后来孙科在海外生活困难,甚至有时去啃番薯,连新版的书籍都买不起,由此而可鉴人非其时是什么意思。
本文摘自:《大结局:39位民国大佬的后半生》,作者:叶健君,出版:东方出版社
孙科(1891—1973),字哲生,广东中山人,孙中山独子。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州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辞职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
孙科是孙中山的唯一子嗣,如同其父一样,身后除了留下一些书籍和照片之外,没有什么遗产。他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大陆相互对立,但其在民族存亡的最紧要的关头还是坚持民族气节,支持两党合作抗战。同时在内战期间及在台期间,为人耿直,生活节俭。作为国民党显要,比较其他人挥金如土,腐朽奢侈,他是一个清廉的典型。
孙科夫妇初抵美国,先后寄居在自己两个女儿家中,时间长达两三年之久,其后则蛰居在洛杉矶郊区其次子治强的寓所。孙科不置家产,因此,到美国后,生活十分窘迫,有时为了节省开支,自己种菜、烹炊,这一点值得人们钦敬。这样的生活,他度过了14个春秋。其能自甘淡泊的为人,在国民党党政要人之中当属难能可贵。
人们仿佛淡忘了过去一般,把一个身为孙中山哲嗣而又屡居党政要职的人如此淡忘了十多年,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以致后来孙科在海外生活困难,甚至有时去啃番薯,连新版的书籍都买不起,由此而可鉴人非其时是什么意思。
其实,久居美国的孙科早就有回台的愿望,尽管他在美国以读书打发时光,但是他又不甘寂寞,始终关注台湾政局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他曾几次想返回台湾,然而台湾当局的冷淡令他望而却步。因此,他一直和台湾故友保持密切联系,希望有朝一日回到台湾,重温昔日在政坛上的风采。
孙科向台湾当局表白返台心愿不久,即1962年“双十节”前夕,广东中山籍的“立委”刘崇龄以“老院长(指孙科)”为题,向“行政院”提出质询:“哲生先生功在国家,过去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副主席和行政院、立法院的院长,最近孙先生言词之间,也怀念台湾的老朋友,同时表露出有思乡之感。”
刘崇龄要求政府能主动邀请孙科回台看看,而回答这位中山籍立法委质询的,也是一位中山籍的“行政院”副院长王云五。他代表“院长”陈诚以坚决的语气表示:“政府非常欢迎哲生先生回来,而且在筹备中的第三次阳明山会谈,哲生先生也列入优先邀请的名单中。”刘崇龄这个试探气球放得恰如其分,为孙科回台预作了铺路工作。梁寒操等一些粤籍国民党要人、孙科先前的僚属相继转告在美国的孙科,现在时机已渐成熟,可以回到台湾来了。
围绕选择何种适当的时机让孙科名正言顺地返台,双方最后约定在台湾各界庆祝孙中山百岁诞辰纪念时,以大会名义邀请孙科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