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应用“三网”工作体系 将服务管理延伸至社会最末梢
本报记者 钟 瑜 胡光华
在宜春市,一个被称为“三网”(网格化管理、网络上运行、网兜式服务)工作体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正在广泛推行应用。
这是一张巨大的“网”: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依靠基层和群众摸清社会基本情况、发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专群结合的网兜式服务方式,并借助网络上运行的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有什么高明之处?2013年岁末,记者在宜春进行了深入调查。
每天,袁州区珠泉街道的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人来人往,大厅里设置了便民服务窗口、调解室、警务室、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之家等。怡兰社区的居民王志生高兴地说:“现在身边有了网格员、调解员、警务室,我们感到社区治安好了很多,办事、求助也方便多了!”
对于这些变化,宜春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徐南凯说:“宜春市‘三网’工作体系中的网格化管理,改变了过去社会治理中力量薄弱、分散、杂乱等状况,实现了‘精耕细作’的管理,使社会治理更符合群众意愿、贴近群众需求,更接地气。”
那么,这张“网”是如何撒开的呢?
在网格化管理方面,宜春在市中心城区和每个县(市、区)的城区共划分了2067个网格,在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了2.09万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了一名管理员;在网络运行方面,筹资开发了一个横向到市县两级、53个有行政调解职能的部门,纵向到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并具备联通共享、网上查询和网上办公的功能;在网兜式服务方面,通过整合基层资源,在全市189个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并向上对接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向下延伸到社区(村)的服务站,形成了惠民服务的大网兜。宜春还通过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居民群众自治,使网格管理员在网格内能找到“帮手”,在网格外找到“靠山”,借助网兜式服务解决问题,服务群众。
推动治理方式精细化、行政资源扁平化、公共服务信息化交融汇合,是宜春“三网”工作体系的特质。
在宜春,每名网格管理员都手持一部社区e通支撑其运行的背后,是宜春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囊括了全市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两新组织”、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特殊人群、特定群体7大类社会基础信息。
信息采集工作使一些问题“浮”了上来:万载县城的街路巷名和门牌地址混乱,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丰城市近千家“两新组织”游离于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之外;高安市2000多套出租房未进行登记备案,也没有与公安部门签订治安协议书……
面对这些问题,宜春市制定了6套19张表进行归类汇总,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解决、及时反馈”的原则,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涉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则分流到这些部门,形成了倒逼机制。
据了解,宜春市利用“三网”目前共化解矛盾纠纷3万余件,为3564名未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办理了居住证,为5243套栋脱管的出租房屋办理了租赁登记;有1652名留守儿童、1514名空巢老人落实了结对帮扶措施……
问题得到整改落实,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认同感:去年上半年和第三季度一直稳居全省第二位。
袁州区灵泉街道东城社区居民葛和英老人住在一栋老砖瓦房里。2013年5月20日晚,大雨倾盆,老房子大面积漏水。葛和英向网格管理员彭异明电话求助,当晚,老人就被转移至安全场所。次日,彭异明通过信息平台为老人上传诉求,申报一笔维修基金。宜春市房管局通过信息平台接收到彭异明的求助后,立即派工作人员到葛和英家里实地查看,发现情况属实并逐户征得该栋全体房屋所有人同意后,当即从房屋维修基金专户中转拨一笔资金,委托社区进行房屋维修。
灵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春根告诉记者,以前街道居民办理低保要逐级申请审批,一等就是二三十天。现在不一样了,通过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申请人不出门,三五天就可以办下来。据统计,仅2013年9月,灵泉街道就通过这个平台,为符合条件的近千户困难户办好了低保。
网兜式服务实现了让干部沉下去,网络上运行实现了服务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则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这种模式让社会治理信息走上了“高速路”,为群众服务变成了送“及时雨”。
宜春市委副书记肖伏芝说:“‘三网’建设是我们改进政府公共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次生动实践,依靠群众、依靠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符合‘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我们会一鼓作气把‘三网’工作体系建设好、运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