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亲不可缺位

26.11.2013  20:15

  带孩子多是妈妈们的事儿

  家住卓达玫瑰园的李丽是《爸爸去哪儿》的铁杆粉丝,每一期节目都让她感慨良多。

  “就我们家来说,在教育女儿方面,基本上都是我在负责。”李丽说,从女儿出生到现在上小学一年级,接送孩子上学、带孩子去课外辅导班、参加家长会等,丈夫几乎没有参与过。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20分钟的时间里,前来送孩子的爸爸不超过25位,杨先生就是其中一人。他告诉记者,妻子有事情脱不开身他才来送孩子的,平时接送孩子、照顾孩子起居生活,主要还是妻子在做。

  大多数爸爸本来有不少时间可以和孩子交流的,可他们却“隐形缺席”了。居住在天苑小区的李先生是典型的“宅男”,除了上班,其他时间都“”在家里上网。儿子5岁了,他基本上没带过。用他的话说,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小的时候,抱都抱不好,会说话了能跑能跳了,也不懂怎么和他交流。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20位市民,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而选择“父亲”的人不到两成,另外的人则表示教育责任由“父母均担”。

  “在家庭教育方面,妈妈可能在生活上照顾付出的多点,爸爸更多的是在宏观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毕竟思维角度、家庭职责不一样。很多家长认为,带孩子多是妈妈们的事儿,其实不然,培养孩子,同样需要爸爸的付出。”一位教育专家说。

  父亲要参与孩子的成长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和世界学前教育组织联合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这份时间跨度为5年、涉及家庭超过1000个的调查显示,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2010年发布的一个亲子关系报告称,67%的父亲平均每天与子女交流的时间是1小时以下……

  “我的爸爸一回家就看电视,不和我们说话。每次我要去和他说话,他就让我去找妈妈。”范西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媛媛说,爸爸是做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她很希望爸爸能多关注自己。

  华城绿洲的张先生说,由于工作原因,妻子带着孩子在外地,他无法长期在孩子身边,陪孩子感受成长的每一个“第一次”。所以每一次见面,他基本上要花一多半儿的时间陪孩子玩耍、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最天真,最可爱。作为父母来说,应尽量去呵护孩子们这份天真和可爱。孩子,是父母最甜蜜的负担。”张先生说。

  一些家长表示,常说“父爱如山”,这就是说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作用很重要,可现实生活中,一些父亲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很多爸爸在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成为成功人士,但也在渐渐忙于‘远离’自己的孩子。”范西路小学的康娜老师说,谁都无法取代父爱的重要,父亲要多参与孩子的成长。

  做称职爸爸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以母亲的教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而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变大。如果高中阶段父教缺失,后果不言而喻。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父亲有很多教育和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社会意识。同时,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榜样。所以,对孩子来说,爱母亲,但更需要父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作用。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所以说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教育严重不足的孩子,容易形成“偏阴性格”,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只有父亲“亲临”教育第一线,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而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

  不仅如此,父亲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的一项长达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较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也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易成功、成才。

  总之爸爸们一定要找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做妻子教育子女的合作者,做孩子开心的玩伴,做发现和释放孩子潜能的“伯乐”,做孩子良好品行的榜样。如果缺位的“家教模式”再追问:爸爸去哪儿了?爸爸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教育的主导,我们就在孩子的身边!

  近期,一档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赚足了眼球,随着该节目的持续热播,与节目有关的话题成为了观众关注讨论的焦点,“爸爸该在家庭教育中承担哪些责任”这个话题再度回到人们的视线。

  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家长,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不够,有不少父亲基本淡出幼儿教育,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健康成长呼唤“爸爸”角色回归本位。

  ■本报记者 李莉雅/文 张晓峰/图

  1992年,赵雪英和丈夫杨立强结婚,一年后,可爱的儿子杨进超出生,全家幸福美满。

  然而不幸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1993年秋,邻居在倒车时没有看到竹制小车,车轮从8个月大的杨进超身上碾过。在医生的全力救护下,孩子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却造成了高位瘫痪一级伤残,从此不能站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随着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生命也将会大大缩短。

  从医院回到家中,倔强的赵雪英没有放弃让儿子康复的念头。她辞掉工作,和婆婆一起照料孩子。由于不能进行必要的运动锻炼,孩子两腿骨瘦如柴,肌肉萎缩严重。长期卧床以及生理机能的损害,他的背部长满褥疮。

  有人劝赵雪英放弃,可她却说:“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只要孩子有一口气在,我们就不会放弃!”在婆媳俩的精心照料下,杨进超安然度过了20个春秋。

  “很多好心人帮我们一家,我很感动。

  2006年的一天,一场更大的噩运再次席卷这个不幸的家庭。丈夫杨立强在工厂里从高处坠落,又造成高位瘫痪一级伤残。赵雪英说:“当时,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整个天都塌了下来。

  在亲朋的帮助下,不甘心的赵雪英带着丈夫先后到多个城市、多家医院治疗,先后花费20多万元,但医生说,这辈子只能坐轮椅了。赵雪英说:“原来孩子的治疗费用就已经让家里债台高筑,丈夫的治疗还需要大量的医药费,多亏了亲戚朋友的帮助,才让家里渡过难关。赵州镇政府了解到家里情况后,第一时间也伸出援助之手,帮着办理了低保,每年给予一定的补贴,这都让俺很感动。”面对巨额的药费单,无奈的赵雪英只能让婆婆照顾父子俩,她腾出时间在工厂打工。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8年,婆婆患上脑血栓;2009年,公公又因病去世。如今,68岁的婆婆身体更是每况愈下。现在赵雪英除了照顾杨立强父子,还得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

  病床前,赵雪英给老人喂水喂饭,对老人的关心无微不至。她说:“老人这些年跟着我们特别不容易,现在她也病倒了,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好她。

  “咱命不强,却修了一个不离不弃的好媳妇儿!

  时下进入冬季,杨立强的双腿由于不能活动特别怕冷,赵雪英就早早地为丈夫做好了几条厚棉裤。“我拾回来的柴火也能取暖,这样冬天就能少烧点煤了。”赵雪英指着门口扎成一捆捆的木柴说。

  为防止丈夫下肢肌肉萎缩,赵雪英每天坚持给他进行按摩,每周还会带他去找老中医进行针灸治疗。有心的赵雪英特别留意医生的针灸穴位,暗地里学习针灸方法。医生了解到他们家的状况,也被赵雪英所感动,就在杨立强的身上将穴位一一进行标记,并将针灸技法细心传授于她。如今,赵雪英已能在家里给丈夫针灸,也算省去了部分开支。

  在赵雪英的家里,记者看到满院子晾晒着拆洗的尿布。虽然杨立强父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但是他们身上的衣服却一点儿也不脏,勤快的赵雪英总是给他们洗得干干净净。杨家的院子里还养了两只鸽子和几盆盆栽,这是赵雪英特意种养的。“有了这些鸽子和花花草草,会让家里充满活力,不仅可以分散丈夫的痛苦,也是在给自己鼓励。”赵雪英说。

  “咱命不强,却修了一个不离不弃的好媳妇儿!”杨立强泪流满面。而赵雪英却说,丈夫的轮椅已经破旧不堪,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给丈夫换一个好一点儿的轮椅,能推着他到村里走走,晒晒太阳。

  赵雪英不离不弃照顾亲人的故事感动着乡间邻里,赵县文明办授予赵雪英“赵县文明公民标兵”称号。11月12日在赵县文明办的协调下,县残联把新轮椅送到了赵雪英家,解决了杨立强出门难问题。

  赵县赵州镇苏村42岁的村民赵雪英,丈夫和儿子都是一级伤残的瘫痪病人,年迈的婆婆又患上脑血栓,面对如此的家庭状况,她没有怨言,更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照顾三个病人的重担,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