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怡:从少年黑客的犯罪心理看社会责任

09.02.2015  19:10

  阿叶,17岁,初中毕业,完整破译并掌握19万个银行账户的资料,涉及近15亿的案值,犯罪团伙成员涉及9个省区14个市。这起被公安部督办的“海燕3号”特大信用卡诈骗案,主犯竟然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他的18岁的生日,注定将在看守所里度过。(2月8日新华网)

  近年来,黑客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在多起网络黑客犯罪案件侦破过程中,心理专家和办案人员通过行为分析中描摹出这个群体的犯罪心理画像,共性特征涉及性格、动机、成长环境、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具体来说,少年黑客往往兼具以下特征:高智商,痴迷电脑技术,狂热执着,极端自信,勇于挑战和冒险,渴望得到认可,但不喜中规中矩的传统教育,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淡漠。从这些特征中大致可以分析出缘何少年黑客走上歧路——不善与外界沟通,家庭和社会未能及时引导、激励,在“反常”表现得不到认可、正常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剑走偏锋,通过非常规手段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成就感。

  那么问题来了,在少年黑客犯罪历程中,家庭和社会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毋庸置疑,不懂孩子“歪才”的家长是失职的。但谁又能说,社会这个“大家长”就没有丁点责任?

  想必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父母“你看看某某某”的唠叨,有网友调侃“别人家孩子实在是无法超越的神人”。确实,父母总习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用自己的认知力图让孩子的发展向“样板戏”式的成长模式上靠拢,将成人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殊不知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社会的评价体系和潜移默化的舆论走向实际上影响着家长的判断标准,家庭引导教育“跑偏”实则亦是社会教育方向“迷路”。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不认可甚至鄙视考试成绩以外的所谓“高智商天才”,反而认为钻研电脑、耽误学习是不务正业。“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天才与罪犯亦然,缺乏引导,加之漠视,让这群本该发光的少年逐渐边缘化直至犯罪,在这方面的教育缺位,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责任的回归,非一朝一夕之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何引导“油菜花”的青少年把才华用对地方也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也许国外的人性化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澳大利亚“干预”“感化”混合双打,一方面“潜伏”在黑客论坛监督,一方面劝导感化少年“弃暗投明”;印度之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黑客中招募“童子军”成立网络警察,借力打力。我国也有引导黑客回归正途的案例,但离其他国家系统化常态化的做法还有一定差距,普法讲座是否全面推广到校园?社会法制宣传是否到位?是否有广阔的平台提供给“异能”人才?很多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多、不够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还需要青年去实现,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回避不得,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鸵鸟心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家庭、学校、社会“三巨头”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关爱青少年的重任,发掘“蒙尘的明珠”,挽救“迷途的羔羊”,但愿如此令人唏嘘的天才式悲剧不再上演。